我国农作物生产耕作制度现状与问题思考汇编.doc

我国农作物生产耕作制度现状与问题思考汇编.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录 一、我国农作物生产耕作制度现状 2 二、我国农作物耕作制度存在主要问题 10 三、农业机械在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中的发展情况 5 四、我国农作物耕作制度研究进展 11 我国农作物生产耕作制度现状与问题思考 一、我国农作物生产耕作制度现状 耕作制度是作物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既包括熟制、作物布局、种植结构与方式、轮连作等,也包括土壤耕作、地力培育、农田保护等。 按照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作物种类与熟制的不同,以及区域特征的相异性,我国耕作制度可粗略分为三个带(即一熟带、二熟带和三熟带)和12个一级区、38个二级区。一熟地区主要是东北、西北地区,华北与西南丘陵旱地;二熟地区主要是华北、西南、江淮、长江中下游、东南丘陵;三熟地区主要是西南盆地,长江中下游、东南及华南水田。 我国农业耕作制度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耕作制度也相应经过了撂荒制、休闲制、连年耕种制和集约农作制等典型阶段。当前,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现状如下: 1、东北地力保育、机械化节本增效、“秸秆还田+交替休闲耕作”等模式与技术,为东北平原粮食持续增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2008-2010年在东北平原中部地区玉米田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其中改垄耕作技术与传统耕作相比有机质3年提高了2.46g/kg,产量提高了10.2%-13.8%,节约成本17-30元/亩;换垄留茬播种技术与传统耕作相比3年产量提高了5%以上,生产成本降低10% 2、西北旱作农区抗蚀减灾农作制模式与技术有效地减少了风蚀对我国北方土壤侵蚀区农田生产的危害,实现区域农业及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 开发的林农间作综合防控技术体系能够有效减少风蚀,风蚀量与常规耕作相比降低了28.32%,产量较常规耕作提高了27.28%;集成示范的农田地膜覆盖微集水旱减灾模式与技术,大幅度提高了旱地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高产稳产能力。 3、西北绿洲灌区将保护性耕作、高效节水技术与产业化经营有效集成到制种玉米、多熟高效农作制模式,显著提高了西北灌区农田可持续利用能力和整体效益。 4、西南丘陵旱地新三熟“小麦/玉米/大豆”模式及技术,成功替代了传统“小麦/玉米/甘薯”模式,在实现增产增收同时,推进了丘陵旱地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麦/玉/薯”模式的比较,“麦/玉/豆”模式省工省力节约工费100多元,适应西南丘陵地区农村劳动力缺乏的需求,对提升南方大豆生产能力也有积极贡献。2008-2010年累计推广面积达436万亩,获综合经济效益5.36亿元,新增大豆49.27万吨。 5、黄淮海麦玉两熟区小麦-玉米两熟超高产农艺与农机配套、一体化资源高效利用模式与技术,为协调粮食主产区高产与节本增效矛盾提供了新途径。 超高产农艺与农机配套技术2008-2010年累计示范面积40万亩,单产增加6-10%,节本增效80-100元/亩,肥水效率提高12%。 6、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的“冬作物(油菜、马铃薯、黑麦草、紫云英)+双季超级杂交稻”模式与技术,不仅对提高稻田生产力效果明显,对稳定我国双季稻面积贡献突出。 探索了油稻稻全程机械化的配套技术,解决双季稻用工多、生产效率低的问题。2008-2010年,在湖南南县、华容两县累计推广应用27.87万亩,油菜籽平均产量达115 kg/亩,两季水稻产量为1095kg/亩,增加总产值23810.3万元。 7、稻麦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配套高产模式及技术,实现了稻麦两熟制农田周年全程机械化,对长江下游经济发达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意义重大。 2008-2010年该集成技术在江苏省如皋、常熟累计示范推广52万亩,周年稻麦平均亩产超1000公斤,增产10%以上,新增粮食产量50092吨,新增纯收益7930万元。 8、通过稻麦轮作秸秆沟埋还田、农田有毒物质阻控和消减、基于生态补偿环保型农作技术推广等,探索了长江下游水网农业区(太湖流域)环境友好型农作制模式及技术。 在确保高产高效要求的前提下,减少了农田污染,保护了水体生态环境。2008--2010年累计示范推广10500亩。通过示范推广,示范区稻麦产量平均增产5.2%,每亩农业成本平均降低250-300元,农田化学农药投入水平降低15%,氮、磷流失率降低10%,稻麦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安全标准。 9、“菜-稻-菜”模式及技术不仅实现了华南地区水稻和蔬菜传统耕作制度改革创新,也为我国广大蔬菜产区“夏闲田”开发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二、农业机械在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中的发展情况 1、保护性耕作的应用发展情况 我国是主要的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2.5%,分布在昆仑山,秦岭,淮河以北的16个省,市,自治区,目前旱作农业的面积约3300万公顷。 旱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文档评论(0)

a33666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