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概念: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生态学4个发展阶段:1)生态学知识积累阶段:2)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3)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4)生态学向调控与工程方向发展阶段。
3.生态学分支有:(农业生态学)、作物生态学、家畜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昆虫生态学。
4.生态环境问题16个:人口激增、土壤流失和退化、沙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健康恶化、贫困加深、自然灾害增加、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破坏、滥用化学品、物种危机、能源危机、海洋污染、工业事故多和军费开支大。
5.农业生态学定义: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6.生态系统类型:森林、草原、农田、淡水、海洋、农业等生态系统。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基本生物结构
1.种群概念: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称。
2.化感作用: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四周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对邻近植物(微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促进和抑制作用。
3.种群间的相互作用:1)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2)正相互作用:偏利作用、原始合作、互利共生。3)次生代谢产物在种间关系中的作用:化感作用、植物诱导抗虫性与三营养关系、动物信息素、植物与草食动物间的化学相互作用。
4.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部分2)具有一定的结构:3)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4)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6)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7)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5.主要群落类型: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
6.群落主要结构:1)群落的水平结构:2)群落的垂直结构3)群落的时间结构:4)群落的交错与边缘效应。
7.演替类型(据开始时地段的性质分):(原初演替、次生演替)、(旱生演替、水生演替)。
8.生物多样性定义: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主要有:基因多样性、特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综合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生态系统组分在空间、时间上的配置及组分间能物流的联系。包括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
2.三种农业区位:自然区位、杜能的农业经济区位、生态经济区位。
3.垂直结构概念:指农业生物之间在空间垂直方向上的配置组合(专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即指在一定单位面积土地(水域或区域)上,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不同农业生物的特征,在垂直方向上建立由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养殖的生态系统,从而高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增进土壤肥力,减少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物质产量,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应的统一。)
4.垂直结构的(农业生态系统垂直)立体模式有:农田立体模式、水平立体模式、坡地立体模式、养殖业立体模式。
5.农田立体模式有:1)农作物间作:2)稻田养鱼:3)稻萍鱼:4)农田种菇:5)基塘系统。(另:间作方式有:玉米和大豆、小麦与棉花、玉米与甘薯、玉米与棉花、小麦与蔬菜、芝麻与甘薯等)
6.水体立体模式:1)鱼的分层放养:2)鱼牧结构:3)鱼蚌混养、鱼鳗混养。
7.食物链:是指生物成员之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所联系起来的链状结构。(主要内容: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
8.食物链的类型:1)捕食食物链:2)腐食食物链:3)寄生食物链。
9.食物链的结构: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紧密联系起来的结构。
10.调节农业生物群落时间结构的方式有:1)间作、轮作、套作、轮养、套养等。
11.作物套作类型:1)小麦套玉米:2)麦-棉-绿肥间套作:3)作物与蔬菜套种:4)果农套作,以短养长。
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遵循的基本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效率和能量流动定律(描学能量的传递方向和转换关系的规律);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换,为无序走向有序。
2.初级生产:指自养生物利用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行同化作用,在生态系统中首次把环境的能量转化成有机体化学能,并贮存起来的过程。
3.不同作物初级生产力比较:C4植物CAM植物C3植物
4.提高农业初级生产力的途径:1)因地制宜,增加绿色植被覆盖,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增加系统的生物量通量或能通量,增强系统的稳定性。2)适当增加投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消除或减缓限制因子的制约:3)改善植物品质特点,选育高光效的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4)加强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减小养分水分制约:5)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