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六章 动物模型和免疫缺陷动物new.ppt

  1. 1、本文档共1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第一节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定义和意义 一.医学动物模型基本分类 二、按系统范围分类 三、中医证候动物模型 中医动物模型经30余年的研究,已形成独特的体系。为中医基础病理学、基础药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设计动物模型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免疫缺陷动物模型 一、免疫缺陷动物的定义 二、免疫功能缺陷动物的分类 三、免疫缺陷动物历史 四、常见的免疫缺陷动物 6.小鼠可移植性胃肿瘤 20世纪70年代国内先后建立了几个胃肿瘤瘤株。林柄水等用甲基亚硝基脲灌胃法诱发津白1系小鼠前胃鳞状细胞癌,在同系小鼠皮下移植、传代,建立GS-741瘤株。李宝贵等利用甲基苄基亚硝胺灌喂615系小鼠胃鳞癌,同系小鼠皮下移植后传代,建立FC瘤株。之后,林炳水等又用甲基胆蒽原位挂线法在津白2系小鼠诱发胃纤维肉瘤并建株S-784。该瘤株传百多代,生物学特性稳定。FC瘤株还具有侵袭肌组织能力和很高的肺转移率(86%~90%)。 7.小鼠可移植性脑胶质母细胞瘤 早在1957年,中央卫生研究院(现中国医学科学院)病理室就采用20-甲基胆蒽溶于胆固醇中,埋置于KM小鼠大脑皮层诱法的未分化神经胶质瘤(即胶质母细胞瘤)在同系小鼠皮下移植及传代建立B22瘤株。移植成功率达100%,已传数百代,平均生存时间为2~4周。陈炳恒等于1964年用上述相似方法也建立KM小鼠可移植性胶质母细胞瘤株G422,可在同系小鼠皮下、肌肉、脑内移植(成功率均为100%),已传350余代,无自发消退。尚未见采用动物自发脑瘤建株的报道。 8. 动物可移植性肉瘤 刘家勇等于1978年TA1系小鼠自发性纤维肉瘤同系雄小鼠皮下移植并传代,建立小鼠可移植性纤维肉瘤瘤株,移植成功率100%,已传86代。李殿俊等用3,4-苯并芘诱发的WKA大鼠皮下纤维肉瘤移植于经免疫抑制的同系大鼠皮下,建立WBT-2大鼠可移植性纤维肉瘤瘤株,移植成功率达100%(包括肌肉、腹腔移植),无自然消退现象。以此瘤株经WKA大鼠静脉接种,多次连续移植,又建立了可移植性肺转移肉瘤瘤株WBT-2M,其肺转移率可达100%。此后于1981年国内又建立615系小鼠纤维肉瘤瘤株FSC。它是由甲基胆蒽碘油皮下注射诱发的纤维肉瘤经移植传代而建立的。 滑膜肉瘤是动物的一种少见肿瘤,钱振超等利用615系小鼠自发性滑膜肉瘤在同系小鼠皮下移植和传代,建立ZM755瘤株,并已传200多代。 除大鼠和小鼠外的其他动物可移植性肉瘤报道很少。章魁华等于1982年应用二甲基苯并蒽丙酮液在叙利亚金黄地鼠采取涂抹颊囊粘膜的方法诱发颊肉瘤(组织起源不明),并在同种封闭群小鼠颊粘膜下、皮下或腹腔内移植或传代,成功率均为100%。移植后具有侵袭周围组织能力和肺及淋巴结转移性(转移率分别为9%和12%)。 9.小鼠可移植性淋巴造血系肿瘤 国内已建立的动物淋巴造血系肿瘤(主要包括恶性淋巴瘤和白血病)可移植瘤株几乎均建立于小鼠,其中恶性淋巴瘤瘤株有杨简等建立的L1及其腹水瘤、钱振超等建立的L797及其腹水瘤、孙慧等建立的L-TA2等,白血病瘤株有陈妙兰等建立的LⅢ、李敏民建立的L615等。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人的恶性淋巴瘤的分类方法进展较快,动物淋巴瘤的一些名称显得陈旧、混乱,亟待统一。 第四节 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一、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一) 肝、胆、胰腺疾病动物模型 1.肝纤维化动物模型(animal model of liver fibrosis) 任何可引起肝损伤的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肝脏,均可产生肝细胞变性、坏死,继而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肝纤维化,严重时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基于此原理建立了许多肝纤维化模型、化学性损伤模型、免疫性模型、生物学模型、乙醇性模型和营养性模型。 (1) 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 免疫性肝纤维化的产生机制是由Ⅲ型变态反应引起的,白蛋白和血清的大分子物质,作为异种抗原进入大鼠体内后,刺激其产生相应的抗体,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后抗原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IC),IC可激活(或结合)补体,由于抗原的反复、长期刺激,过量的免疫复合物来不及被清除,沉积于肝脏的血管壁内外,引起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造成肝损伤,形成广泛的进行性慢性炎症病变。如此反复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再生,纤维增生等变化,最后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 动物选用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30g左右。取猪血清0.5ml,腹腔内注射。每周2次,共8次(猪血清的制备:取新鲜猪血,离心制血清,滤过除菌,分装放低温冰箱备用)。大鼠于第3周出现较多的肝细胞变性、坏死,第4周增生的

文档评论(0)

精品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