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锡伯族【ppt】
锡伯族 1.真正的锡伯 2.西迁征程 3.屯垦戍边 4.保家卫国 5.骑射善射 6.狩猎活动 7.民族服饰 8.古典贝伦 9.勇敢的心 10.叙事长歌 1.“真正的锡伯” 我国的锡伯族,现主要分布在东北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而聚居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只是一部分,别看人数少,他们却堪称“真正的锡伯”。因为现在东北的锡伯人,风俗习惯已基本上和汉族相同。 而新疆伊犁地区的锡伯人由于居住集中,在社会生活中较多地保留了自己的特点。老年妇女爱穿旗袍,扎裤脚。男子穿对襟短衫,裤脚在脚踝处扎紧,冬天则穿大襟开衩长袍。锡伯人的饮食以米、麦为主,忌食狗肉。也许是受先辈屯垦戍边的影响,每个锡伯族村落都筑有小小的“城堡”,便于守卫。每家都有矮墙,住房坐北朝南,多用土坯筑成。房前屋后是果园、菜园和畜圈。 2.西迁征程 十八世纪中叶,乾隆皇帝彻底平息准噶尔部上层反动首领的叛乱后,为确保边疆的安定和领土统一,亲自任命“伊犁将军”驻防伊犁,负责天山南北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军事防务。1 764年,清政府从盛京(今沈阳)等十七城挑选1000名骁勇善战的锡伯族将士,连同家属和愿意一起跟上来的亲友共5000人移往伊犁驻防; 农历4月18日,这支小小的部队祭祖祀神离别故土,踏上迢迢征途。5000人,一个民族,男男女女,锅碗瓢盆,全部家当,骑着马,骑着骆驼,乘着马车、牛车,浩浩荡荡,选迤逦逦。他们取道张家口、杭爱山、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塔尔巴哈台,于次年9月到达今新疆霍城芦草沟。其间,他们要翻山涉河,穿越寸草不生的沙漠,闯过人迹罕至的荒滩。这支迁移的队伍,以无畏的气魄和顽强的毅力,走完了艰苦卓绝的征程。路上他们走了一年多。皇帝原定3年,锡伯人提前赶到了。一路上,这支队伍增添了300个孩子!一年多,300多个孩子,这是锡伯人的骄傲!这次英雄的历程,在锡伯族的长诗《迁徙歌》中有生动的记述: 3.屯垦戍边 1766年初,根据伊犁将军明瑞的命令,锡伯营军民迁往伊犁河南岸,屯垦戍边。到了1日世纪末叶,由于人口繁衍,急需新开耕地。锡伯营总管图伯特排除保守势力的干扰,毅然率领军民开挖大渠,历经7年新辟耕地7万多亩,使沿渠两岸村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锡伯族人民给这条长达80多公里的大渠命名为“察布查尔·(锡伯语:粮仓)。这时,锡伯营的官兵都是自备战马、大刀、长矛、弓箭,作为边防军,长期守卫在伊犁河南的六处卡伦(即边卡)。远至塔尔巴哈台和今喀什一带,都有锡伯兵驻扎。他们平时屯田,一有战事便立即开赴疆场。 4.保家卫国 锡伯人骁勇善战,在保护祖国边疆的战斗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 9世纪初,英国殖民主义者的走狗张格尔屡犯南疆,企图分裂我国。1828年,驻守伊犁的锡伯族总管额尔固伦率领1 0 0 0名锡伯精锐,随清军征剿张格尔。在喀什浑巴仁河一场决定性战役中,锡伯将士奋勇冲杀,击溃敌兵2万余名。后锡伯勇士舒兴阿和讷松阿又在喀尔铁盖山上,将叛匪头子张格尔生擒,受到清政府的表彰。 1867年,伊犁地区出现了一个以封建主麦札木札堤为首的所谓“苏丹汗国”。麦札木札堤倚仗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支持,企图占领全疆。察布查尔的锡伯营军民,与围剿他们的敌人进行了近两年的浴血拼杀。当身陷重围的二牛录军民弹尽粮绝时,就用锄头、镰刀等作武器与敌展开肉搏战。在这些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弓箭是锡伯人杀敌的最得力武器。 5.骑射善射 居住在察布查尔的锡伯人至今仍十分崇尚勇武,喜爱弓箭。当年伊犁锡伯营各牛录(旗)的佐领、防御、骁骑校等官,都是箭法超群者,当一名神箭手,是锡伯男子的荣耀。 男孩子一出世,家人便在婴儿的“呱呱”啼声中往保佑平安的神“喜利妈妈”身上挂一副用红丝绳扎成的小弓箭。每年春节到二月初二,锡伯人天天给“喜利妈妈”烧香磕头,求她保佑儿子长大成人后做一个能骑善射的锡伯勇士。 锡伯族男儿七八岁起便在大人的辅导下,练习拉弓射箭。练到18岁,射箭技术娴熟后,就带着弓箭等武器从军服役,守卫边卡。古时,锡伯族家家有人当兵,户户都有弓箭。 骑射弓箭 6.狩猎活动 锡伯人中有一首描绘打猎的古老民谣流传至今:“雪花如蝶,驰骋共撒围;踏遍万重山,猎夫凯歌回”。是锡伯族先祖们以狩猎为谋生手段的历史照,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步入成为农业民族。在历史上,狩猎不仅是一种生产活动,还曾经是练身习武手段之一。 “射箭之乡”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射箭运动员,一位体育界人士说,在亚洲射箭锦标赛和在国际射箭场夺金抢银的我国选手,多数是锡伯族人! 7.民族服饰 男子的服饰和汉族同志差不多,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