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千峰万壑—— 地貌的酷似造型—— 峡谷、山洞、一线天—— 瀑布景观—— 江河湖海—— 湖沼池塘—— 山水组合景观—— 观看图片,讨论回答问题 1.为什么钱塘江河口的潮水会特别壮观? 答案: 1.(1)“朔”(农历初一)或“望”(农历十五)时,即地球、月球和太阳三者连成一条直线,引力大; (2)钱塘江口形状呈喇叭形(口小肚大,潮水易进不易出),加剧了潮势; (3)夏秋季节东南季风势力强,潮势大。 2.农历八月十八日 总结: 2.把握观赏时机 把握 ; 把握 ; 把握 。 季节 天气 时机 主配 主景: 鲜明、突出 配景:烘云托月 和谐 古建筑 丰富景观层次 实隔与障景相似。虚隔造成隐约显现而难窥全貌、近在咫尺但不可及的意境 运用欲露先藏、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以达到山重水复的效果 目的 墙、廊、树篱、殿堂等 假山、屏风、竹林等 障碍物 园林内部分隔 园林的入口处或园林中相对独立景区的入口处 在园林中的位置 隔景法(分实隔与虚隔) 障景法 * 3.2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旅游景观观赏位置选择的三个方面: 距离、角度、动态。 2. 知道季节性、时效性强的自然景观的类别, 我国南、北方山景观赏季节的差异。 3.知道旅游景观观赏之前的准备工作,观赏建 筑、园林等景观应把握怎样的节奏。 【重点难点】 从空间、时间及特色上了解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题西林壁》 作者:苏东坡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许多自然景观在不同的观赏位置,由 于 或者 或者 的变化,我们所能观赏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距离 角度 俯仰 1.选择观赏位置 ①峰峦之雄伟峻秀(全景)—— 远眺俯视 (1)距离 ②峡谷、洞、一线天(局部)—— 峡谷 水帘洞 近观 ③瀑布 适当距离仰视 ①江河湖海—— 在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远眺俯瞰 (2)角度: ②比较小的湖沼池塘—— 低临水面建亭、廊、阁近观俯视或平视 桂林骆驼山 桂林象鼻山 云南阿诗玛 黄山仙人指路 ③地貌的酷似造型—— 黄山梦笔生花 黄山猴子观海 在特定角度和地点 狐狸山 地貌的酷似造型----特定的观赏的地点 熊湖 熊湖 人在画中游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青峰倒影,白鹭低飞。 (3)动态 乘船(筏) 山水组合景观—— 人在画中游 特定位置或角度 置身其中近观 较高的亭台楼阁上远望俯视 低临水面欣赏 乘船观两岸风景 适当距离仰视 远眺俯视 总结:1.选择观赏位置 2.把握观赏时机 许多自然景观随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会展示出不同的自然美。 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属于 季风气候,山水风景适宜 季节观赏;而南方广大地区是 季风气候,所以越往南观赏季节越 ,至华南地区则 (但一些上千米的高山如黄山、庐山也适宜 观赏) 温带 夏秋 亚热带 长 四季皆宜 夏季 ???????????????????????????????????????????????????????????????????????????????????????????????????????? ??????????????????????????????????????????????????????????????????????????????????????????????????????????????????????????????????????????????????????????????????????????????????? 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 苏堤春晓 曲院风荷 断桥残雪 (1)把握季节 最佳观赏季节 秋季 最佳观赏季节 冬季 北京香山红叶 吉林雾凇 冰灯、雪雕 泰山日出 黄山日落 (2)把握天气 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 峨眉山佛光 峨眉佛光(又称峨眉宝光)出现在金顶处,当阳光从观察者背后照射过来至浩荡无际的云海上面时,深层的云层就把阳光反射回来,经浅层云层的云滴或雾粒的衍射分化,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在金顶舍身岩上俯身下望,会看到五彩光环浮于云际,自己的身影置于光环之中,影随人移,决不分离。无论多少人,人们所见的也终是自己的身影,且“光环随人动,人影在环中”,这便是令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