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EBC将假想模式中的若干个假想的组分看成单一的背景化合物。 在等背景化合物模式中,整个吸附系统被考虑成非线性的微量有机物与背景化合物的双溶液的竞争吸附系统 同时把溶液看成理想吸附溶液,微量有机物则以非线性的Freundich等温吸附线表示。 等背景化合物模式可用双溶质吸附方程可用下式表示: (2)等背景化合物模式 (Equivalent Background Compound, EBC) Ci,0为吸附质i的初始浓度,qi为吸附质i的固相平衡浓度(i=1,2);CC为活性炭投加量(mg/L),化合物1表示微量有机物,化合物2表示等背景化合物。但k2,1/n2,C2,0的求解较为困难,可以假设:(1)q2浓度远远大于q1;(2)Freundlich等温吸附非常指数1/n1和1/n2类似,则上面式可以推导如下: 当q2与Cc一定时,则活性炭吸附量与微量有机物的初始浓度C1,0成正比,当吸附平衡时C1,0=C1,eq+q1Cc ,此时则有: 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对活性炭足够的情况下,得到斜率为n1的直线。 当活性炭足够时EBC的液相平衡浓度可以忽略则有: * 均匀表面扩散模型(Homogeneous Surface Diffusion Model,HSDM) 以外扩散模型为基础 以粉末活性炭吸附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为例: 假设PAC外形为规则的球形,表面均一性; 被吸附物质的分子从吸附剂的外表面开始扩散,并沿空隙表面达到吸附位置,忽略溶液到吸附剂外膜阻力,穿过固液膜的阻力及其吸附速率限制阻力均被忽略。 利用Fick’s第一扩散定律求得活性炭颗粒内部不同位置的表面浓度 根据该模型求解系统中液相浓度随着时间改变的变化量。 * * 上面的方程式可以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求解 利用HSDM型预测不同活性炭投加量的吸附动力学曲线,首先利用等温吸附试验数据以及几组实际的吸附动力学曲线,K和1/n利用等温吸附曲线按Freundlich方程式求解。 但是表面扩散系数很难得出,需要用试差法进行求解。 利用实验测定的数据,反复利用F方程,假定1/n值在0.1~1之间变化,改变不同1/n值,求出相应k值,验证不同扩散系数,利用HSDM模拟出与实际测试最相符合的吸附动力学曲线。 * * Predicting PAC adsorption dynamics of 2-MIB by HSDM 实际应用需要很多实验来验证和修正各个参数,因为很多假设是实际中不可能的 如PAC表面结构是均一的颗粒大小孔径分布等都是一致的 水质变化的影响。 实际水厂需要一系列现场试验确定PAC 的投量,接触时间,以及考虑氯化等因素的影响。 考试 时间:第11周周四 (11月14日)晚 18:30-20:30 试题总共60分。 题型: (1)简答 5*4’=20’ (2)论述与计算5*8’=40’ * 文献综述(Mini Review)40分 在11月13日前由规定同学收齐,交到1104房间 1)结合自己课题方向,或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可以用中文或英文,鼓励用英文 2)按照工大硕士论文的要求撰写 3)发现抄袭,此部分成绩为0 4)至少要求40篇文献(近3年的外文文献要有10篇以上),文献著录格式必须规范(尽量使用文献管理软件,如NoteExpress等) 5)语句通顺,不能出现5个以上错别字(错一个扣1分) 6)内容主体用5号字体,A4排排,单倍行距,左侧装订,8-10页,必须双面打印,封面采用研究生读书报告模版 7)考试前统一交到1104房间(男生由李太平负责收齐,女生由赵戈负责收) Ref: [1]Yin S F, Xu B Q, Zhou X P, et al. A mini-review on ammonia decomposition catalysts for on-site generation of hydrogen for fuel cell applications[J].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2004,277(1):1-9. [2]Wu F C, Tseng R L, Huang S C,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 model for liquid-phase adsorption: A mini-review[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9, 151(1):1-9. [3]Laanbroek H J. Methane emission from natural wetlands: interplay between emergent macrophytes and soi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