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直肠肛管疾病 直肠肛管检查方法 体位:1.膝胸位 2.左侧卧位 3.截石位 4.蹲位 5.弯腰前俯位 常见肛门直肠疾病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3.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较为少见,由于此间隙位置较深,空间较大.引起的全身症状较重而局部症状不明显。早期就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寒战等。局部肛门坠胀,便意不尽,排尿不适等。指检在直肠壁触及隆起肿块或波动感。依靠穿刺抽脓确诊。必要时做肛管超声或CT检查证实。 4. 其他有肛门括约肌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高位肌间脓肿、直肠壁内脓肿(粘膜下脓肿)。由于位置较深局部症状大多不明显,主要表现为会阴、直肠部坠胀感,排便时疼痛加重,病人同时有全身感染症状。直肠指检可触及痛性包块。 治疗 1. 如感染未形成脓肿时,可采用非手术治疗:①应用抗菌药物,根据病情选用1~2种抗生素或清热解毒利湿的中药;②热水坐浴;③局部理疗;④口服缓泻剂以减轻病人排便时疼痛。 2. 脓肿一旦确诊,多需手术切开引流。 痔 * * 解 剖 生 理 直肠上接乙状结肠,起自第三骶椎平面,下连肛管,长约12~15厘米。直肠中1/3的腹膜返折成直肠膀胱或直肠子宫陷凹,其以上前面和两侧有腹膜,腹膜返折距会阴部皮肤7~8厘米,其以下无腹膜。直肠腔上段较窄,下面扩大成直肠壶腹。肌层是不随意肌,内环外纵,环肌层在直肠下段伸延并增厚,成为肛管内括约肌。纵肌层下端与肛提肌和内、外括约肌相连,在参予括约肌和排便活动中起一定作用。 直肠下部 因括约肌收缩, 粘膜成纵皱襞, 叫直肠柱也叫 肛柱。相邻两 个直肠柱基底 之间有半月形 皱襞,叫做肛 瓣。肛瓣与直 肠柱之间的粘 膜形成口向上,底在下的袋状小窝,叫做肛窦,其底部有肛腺开口。肛瓣边缘与肛柱下端使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形成一条不整齐的线,称为齿状线,成为直肠与肛管的分界线。 肛管上接直肠下开口于肛门全长2-3cm左右。 直肠系膜: 中下段直肠的后方和两侧包襄着直肠的、形成半圈1.5-2.0cm厚的结缔组织,内含动脉、静脉、淋巴组织及大量的脂肪组织上自第3骶前方,下达盆膈。 肛垫: 位于直肠、肛管结合处,亦称直肠肛管移行区(痔区)。该区为一环状、约1. 5cm宽的海绵状组织带,富含血管、结缔组织、弹性组织及与平滑肌纤维相混合的纤维肌性组织( Treitz肌)。Treitz肌呈网络状结构缠绕直肠静脉丛,构成一个支持性框架,将肛垫团定于内括约肌上。肛垫似一胶垫协助括约肌封闭肛门。 齿状线是直肠与肛管的交界线。齿状线上、下的血管、神经及淋巴来源都不同,是重要的解剖学标志。其重要性有如下: ① 齿状线以下为皮肤,受阴部内神经支配痛觉敏锐。齿状线以上是粘膜,无疼痛感,受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主要来自骶前神经丛,与第2一4骶神经的副交感神经形成盆神经丛。骶前神经损伤可使精囊前列腺失去收缩能力,不能射精。第2-4骶神经的副交感神经形成盆神经,是支配排尿和阴茎勃起的主要神经,所以亦称勃起神经。在盆腔手术时,安注惹避免损伤。 ② 齿状线以上由直肠上、下动脉供应,齿状线以下属肛管动脉供应。 ③ 齿状线以上是直肠上静脉丛通过直肠上静脉回流到门静脉,齿状线以下为直肠下静脉丛通过肛管静脉回流至腔静脉。 ④ 齿状线以上的淋巴引流主要入腹主动脉旁或髂内淋巴结,齿状线以下的淋巴引流主要入腹股沟淋巴结及髂外淋巴结。恶性肿瘤淋巴转移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直肠肛管肌 肛管内括约肌为肠 壁环肌增厚而成,属不 随意肌。肛管外活约肌 是围绕肛管的环形横纹 肌,属随意肌,分为皮 下部、浅部和深部。 皮下部位于肛管下 端的皮下,肛管内括约 肌的下方;浅部位于皮 下部的外侧深层;而深 部又位于浅部的深面,它们之间有纤维束分隔。肛管外括约肌组成三个肌环:深部为上环,与耻骨直肠肌合井,附着于耻骨联合,收缩时将肛管向上提举;外括约肌浅部肌环为中环,附着于尾骨,收缩时向后牵拉;皮下部为下环,与肛门前皮下相连收缩时向前下牵拉。三个环同时收缩将肛管向不同方向牵拉,加强肛管括约肌的功能,使肛管紧闭。 直肠肛管周围间隙 在直肠与肛管周围有 数个间隙,是感染的常见 部位。 在肛提肌以上的间隙 有:①骨盆直肠间隙,在 直肠两侧,左右各一位于 肛提肌之土,盆腔腹膜之 下②直肠后间隙,在直场 与骸骨间,与两侧骨盆直肠间隙相通。在肛提肌以下的间隙有:①坐骨肛管间隙,位于肛提肌以下,坐骨肛管横隔以上,相互经肛管后相通②肛门周围间隙,位于坐骨肛管横隔以下至皮肤之间,左右两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