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力系统分析大作业
院 系: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班 级: 电气12-04班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陈继明
日期:2015年 06 月 18 日要求计算所给系统的潮流,设发电机G1的端电压为1 p.u.,发出的有功、无功可调;发电机G2的端电压为1 p.u.,按指定的有功P=0.5 p.u.发电,取ε=10-4。SB=100MVA,UB=Uav。
牛顿-拉夫逊原理
牛顿迭代法是取x0 之后,在这个基础上,找到比x0 更接近的方程的跟,一步一步迭代,从而找到更接近方程根的近似跟。牛顿迭代法是求方程根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最大优点是在方程f(x) = 0 的单根附近具有平方收敛,而且该法还可以用来求方程的重根、复根。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一般来说,各个母线所供负荷的功率是已知的,各个节点电压是未知的(平衡节点外)可以根据网络结构形成节点导纳矩阵,然后由节点导纳矩阵列写功率方程,由于功率方程里功率是已知的,电压的幅值和相角是未知的,这样潮流计算的问题就转化为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的问题了。为了便于用迭代法解方程组,需要将上述功率方程改写成功率平衡方程,并对功率平衡方程求偏导,得出对应的雅可比矩阵,给未知节点赋电压初值,一般为额定电压,将初值带入功率平衡方程,得到功率不平衡量,这样由功率不平衡量、雅可比矩阵、节点电压不平衡量(未知的)构成了误差方程,解误差方程,得到节点电压不平衡量,节点电压加上节点电压不平衡量构成新的节点电压初值,将新的初值带入原来的功率平衡方程,并重新形成雅可比矩阵,然后计算新的电压不平衡量,这样不断迭代,不断修正,一般迭代三到五次就能收敛。
牛顿—拉夫逊迭代法的一般步骤:
形成各节点导纳矩阵Y。
设个节点电压的初始值U和相角初始值e 还有迭代次数初值为0。
计算各个节点的功率不平衡量。
根据收敛条件判断是否满足,若不满足则向下进行。
计算雅可比矩阵中的各元素。
修正方程式个节点电压
利用新值自第(3)步开始进入下一次迭代,直至达到精度退出循环。
计算平衡节点输出功率和各线
2. MATLAB编程应用
Matlab 是“Matrix Laboratory”的缩写,主要包括:一般数值分析,矩阵运算、数字信号处理、建模、系统控制、优化和图形显示等应用程序。由于使用Matlab 编程运算与人进行科学计算的思路和表达方式完全一致,所以不像学习高级语言那样难于掌握,而且编程效率和计算效率极高,还可在计算机上直接输出结果和精美的图形拷贝,所以它的确为一高效的科研助手。
3. 设计流程图
形成节点导纳矩阵Y
设非平衡节点电压初值 、e
输入原始数据
启动
对PQ节点计算 (对PV节点计算 )
计算雅可比矩阵各元素Hij(k)、Nij(k)、Jij(k)、Lij(k)
解修正方程,由 及雅可比矩阵用牛顿-拉夫逊法求各节点的?ei(k)、?Ui(k)/Ui
计算节点的新电压
增加迭代次数count=count+1
令迭代次数count=0
计算平衡节点的功率及线路功率
输出
是
否
N-R迭代
程序代码
clear
disp(电力系统混合坐标下的牛顿-拉夫逊法潮流计算:);
n0=input(请输入结点数:n0=);
n1=input(请输入PQ结点数:n1=);
n2=input(请输入PV结点数:n2=);
isb=input(请输入平衡结点编号:isb=);
pr=input(请输入给定精度:pr=);
K=input(请输入变比矩阵:K=);%针对节点间存在变压器的情况
Zb=input(请输入初步的支路阻抗矩阵:Zb=);
Yb=input(请输入初步的支路导纳矩阵:Yb=);
U=input(请输入设置了迭代初始值的结点电压矩阵:U=);
S=input(请输入设置了迭代初始值的结点输出功率:S=);
Y=zeros(n0,n0);flag=zeros(n0,n0);%计算整个系统的阻抗矩阵和导纳矩阵
for m=1:n0
for n=1:n0
if Zb(m,n)~=0 flag(n,m)~=1
if K(m,n)~=0
Y(m,m)=Y(m,m)+1/(K(m,n)^2*Zb(m,n)/(1-K(m,n)))+1/(Zb(m,n)*K(m,n));
Y(m,n)=-1/(Zb(m,n)*K(m,n));
Y(n,n)=1/(K(m,n)*Zb(m,n)/(K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