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波义耳(Robert Boyle,1627一1691) (英国科学家,近代化学开创人) 1663年,提出了物体的颜色不是物体本身的性质,而是由于光线在被照射的物体表面上发生变异所引起的。能完全反射光线的物体呈白色,完全吸收光线的物体呈黑色。 2、波义耳燃起战争的导火索 波义耳这一观点本身并没有关系到微粒波动什么事,但是却引起了对颜色属性的激烈争论。 这一问题引起了胡克的兴趣。 胡克本是波义耳的实验助手,当时已是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 胡克实验研究了用肥皂水形成的薄膜和云母薄片上形成彩色条纹现象(干涉)。 胡克提出光是一种振幅很小的快速振动,并试图分析薄膜干涉时彩色的成因。 提出在薄膜上观察到彩色须满足三个条件: 膜的厚度有一定的限度 膜必须是透明的 在膜的背面必须有好的反射体 胡克根据他的实验结果判断: 光必定是某种快速的脉冲。 于是他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一书中明确地支持光的波动说。 胡克在《显微术》中写道: “在均匀媒质中,这种运动在各个方向都以同一速度传播,所以发光体的每个脉冲或振动都必然会形成一个球面。这个球面不断扩大,就如同把石块投进水中在水面一点周围的波或环,膨胀为越来越大的圆环一样(尽管要快得多)。由此可见,在均匀媒质中激起的这些球面的所有部分都与射线以直角相交。” 《显微术》这本著作很快为胡克赢得了世界性的学术声誉,波动说由于这位大将的加入,似乎也在一时占了上风。 1672年,牛顿在他的论文《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中谈到了他所作的著名的光色散实验:让太阳光通过一个小孔后照在暗室里的棱镜上,在对面的墙壁上会得到一个彩色光谱。 他认为,光的复合和分解就像不同颜色的微粒混合在一起又被分开一样。在这篇论文里他用微粒说阐述了光的颜色理论。 牛顿所进行的第二个著名的光学实验是“ 牛顿环” 实验。他认为胡克的肥皂泡实验的精确度不高,而且泡膜转瞬即逝,不便于观察,于是他又设计了一个被后人称为“ 牛顿环” 的实验。并且运用白光和色光进行了对比实验。他发现,在白光照射下出现的是明暗相间的彩色同心圆;而色光照射下出现的明暗相间的单色同心圆。 1665年牛顿设计的实验 因此,牛顿虽然发现了牛顿环,并做了精确的定量测定,可以说已经走到了光的波动说的边缘,但由于过分偏激,始终不愿意用波动说去解释这个现象。 第一次波动说与粒子说的争论由“光的颜色”这根导火索引燃了。从此胡克与牛顿之间展开了漫长而激烈的争论。 1672年2月6日,以胡克为主席,由胡克和波义耳等组成的英国皇家学会评议委员会对牛顿提交的论文《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基本上持以否定的态度。 胡克声称,牛顿论文中正确的部分(关于色散)是窃取了他1665年的思想,而牛顿“原创”的微粒说则不值一提。 一方面因为胡克的名气,另一方面也因为牛顿的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了运动学和力学方面,牛顿并没有给与更多的正面冲突。 波动说学派的一位重量级人物,荷兰著名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惠更斯继承并完善了胡克的观点。 3、惠更斯使波动说的第一次辉煌 在剑桥大学会见了牛顿,他们互相介绍了自己对于光的本性的初步看法。 惠更斯早期已经倾向于格里马第和胡克等人的观点,认为光是一种波。在光的本性问题上,惠更斯与牛顿明显地发生了分歧。 惠更斯光波动理论的第一要点: 光是一种机械波,这种机械波是由光波的振动而发出的 根据这一理论,惠更斯证明了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也比较好的解释了光的衍射、双折射现象和著名的“牛顿环”实验。 惠更斯又举出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反驳微粒说。如果光是由粒子组成的,那么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各粒子必然互相碰撞,这样一定会导致光的传播方向的改变。而事实并非如此。 惠更斯光波动理论的第二要点: 光波是一种靠物体载体来传播的纵向波,传播它的物体载体是“ 以太”。 1678年,惠更斯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他的光学论著《光论》。 在《光论》一书中,他系统的阐述了光的波动理论。同年,惠更斯发表了反对微粒说的演说。 “假如注意到光线向各个方向以极高的速度传播,以及光线从不同的地点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地方发出时,其射线在传播中一条穿过另一条而互相毫无影响,就完全可以明白:当我们看到发光的物体时,决不会是由于这个物体发出的物质迁移所引起,就象穿过空气的子弹或箭那样。” 19世纪80年代初,光谱学已经取得很大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 摆在物理学家面前的任务,是整理这些浩繁杂乱的资料,找出其中的规律,并对光谱的成因,即光谱与物质的关系作出理论解释。 许多物理学家都在试图寻求光谱的规律。 法国的M.马斯卡特,波依斯邦德朗都曾发表过这方面的文章。 他们将光谱线类比于声学谐音,用力学振动系统说明光的发射,企图从中找到光谱线之间的关系。 英国的斯坦尼根据基音和谐音的关系,竟从三条可见光区域的氢谱线波长为20∶27∶3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