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月28日08:00过程Ⅰ强对流发生时, 南支槽主体云系在向东南方向移动过程中不断分裂出NE—SW向对流小带状云系,小带状云系东移增强产生分散的中γ尺度点状或带状白亮密实对流云团,成为直接影响此过程的中尺度系统。 过程Ⅱ发生前,川南上空有一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生成,该MCC快速南压至整个昆明上空;到7月2日07时,MCC对流云团继续南下,08:00后其缓慢减弱并分裂南下,其强度变化及移动路径与过程Ⅱ云南强降水分布一致,即过程Ⅱ由这一强MCC直接造成。 可见,相对过程Ⅱ的大暴雨而言,过程Ⅰ的冰雹、雷雪的对流云尺度小、移速快。 2008 年2 月28 日09:08 云南省雷达拼图(a),以及2月28日10:15 (b)、21:03 (c)23:28 过程Ⅰ玉溪强冰雹天气的雷达回波具有如下特征明显特征:从08:00 开始,普洱中部有NE—SW 向长带状弓型回波发展、增强并东北移(图a),弓型回波中有几个分散的、中心强度为40~45dBz的强中心区,最强中心位于弓型回波前进方向北部的头部;09:00 之后,该头部强中心在向东北方向移动过程中迅速增强,并于10:15 出现过程中的最强中心(60 dBz),对应VPPI 径向速度图上的中气旋成熟阶段(图b)。昆明地区雷雪发生时,其附近有强度为20~35dBz的中γ尺度MCS 活动形成的3个圆形中心连成的团状负值上升区回波,21:03速度零线为近地层S 型、高层反S 型的高冷低暖不稳定层结配置;从22:30开始,昆明雷达站东西两侧为两个负、正速度团状回波,22:55两条东西向块絮状回波东移合并,速度零线由直线发展成正速度向负速度区凸出,这表明存在明显辐合;近地层零线再次呈现暖平流S型,表明低层暖平流加强,暖湿水汽输送加大,其南北两侧延伸出两个类似的钩状回波,同时地面最低温度下降到0.2 ℃,有利于降雪云团发展,昆明出现阵性降雪和雷暴。 2008 年云南省雷达拼图 (d,黑圈对应中气旋位置)与7月2日02:02 (e)、05:00 (f)昆明棋盘山多普勒雷达回波图 过程Ⅱ,大暴雨发生期间,从雷达反射率PPI 图上可明显看到(图e、f) 强中β尺度降水回波团自北向南移动的过程。从7 月2 日00:00 时起,滇中北部开始出现20~35 dBz 强回波团,之后该中β尺度强降水雷达回波向南移动并继续加强,同时出现若干分散的35~40 dBz 强中心;昆明市上空强回波出现在2 日02:00—06:00,其强中心为40~45 dBz,最强回波(45~50 dBz)出现在03:00—04:00 并在昆明市区上空维持少动,对应昆明市区大暴雨,昆明站01—04 时逐时降水量呈非线性迅速增强,最强降水(51.3 mm/h)出现在03—04 时;06:00 后,强降水回波团开始减弱南压至玉溪和红河上空。04:00 后,昆明市降水迅速减小。因此,过程Ⅱ中强降水对应的雷达回波范围较大、中心强度较为均匀且移动速度相对较慢。 2007 年2 月28 日(a)和7 月2 日(b)昆明站水平风时间-高度垂直剖面图(单位: m/s) 过程Ⅰ,水平风垂直分布使中低层西南暖湿急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发展中的上升气流中以及移过风暴旋转加强,是有利于组织完好的对流风暴发展的强垂直风切变典型分布特征。 过程Ⅱ, 干侵入使对流层高层干冷空气下侵并与中低层暖湿气流交汇是导致强降水的直接原因。 预报着眼点 在强对流预报业务中应不断总结重大强对流预报成败,并结合多种资料,在充分分析垂直速度、水汽条件等物理量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全面判断多种不稳定条件和触发机制的支持程度,同时密切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在短时临近预报中做好对强对流天气的订正,遵照强对流天气预报“宁空勿漏”原则,有效预防和减轻局地强对流灾害。 §4.2低纬热带地区的天气分析 一、热带天气分析概论 (-)热带天气及其分析方法的特点 热带地区的天气及其分析的方法与中纬度地区有显著的差别。 1 2 3 4 热带地区气象要素分布较为均匀,气压、高度、温度、密度的水平梯度比中纬度地区要小得多。 在低纬热带地区不适用简化风压关系,如地转风近似。 在热带地区,除了较强的热带气旋外,气压(高度)场和天气分布关系常不明显。热带风暴的发展与正压不稳定性(风的水平切变)、斜压不稳定性(风的垂直切变)以及第二类条件性不稳定的关系很大。而温带气旋的发生、发展是与强的温度水平梯度相关联的斜压不稳定性所造成的。 热带日变化小、地形作用以及积云对流的作用更为重要。天气尺度系统很弱,而小尺度的影响更为重要。 热带天气分析方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近代改进了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增加了气象卫星资料。推动了热带天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