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鉴赏论述.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 建筑鉴赏 吕杰 菊花台真是一座“台”吗? “琼楼玉宇”为什么不能是“琼宫玉殿”?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可以改成“宫殿(楼台)万间都做了土”吗? 中央中央三令五申强调要控制“楼台馆所”的建设,可以用“府邸宅院”替代吗?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古代建筑特殊的文化载体功能有着明确的认识,在他们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正面或侧面对建筑的描写,或托物言志,或借景生情,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这也为许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1.壁门?? 2.神明台3.凤阙 4.九室 5.井干楼 6.圆阙 7.别凤阙 8.鼓簧宫 9.娇娆阙 10.玉堂 11.奇宝宫 12.铜柱殿 13.疏囿殿 14.神明堂 15.鸣銮殿 16.承华殿?17.承光宫 18.兮指宫 19.建章前殿 20.奇华殿 21.涵德殿 22.承华殿 23.婆娑宫?? 24.天梁宫 25.饴荡宫 26.飞阁相属 27.凉风台 28.复道 29.鼓簧台 30.蓬莱山??31.太液池 32.瀛洲山 33.渐台 34.方壶山 35.曝衣阁 36.唐中庭 37.承露盘 38.唐中池? 殿,高大的房屋,特指帝王所居和朝会的地方,或供奉神佛的地方 ,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厅。故宫三大殿是其典型代表。还有大成殿。 亭:本是停憩的意思,古代有驿亭、邮亭。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 台:用土筑成的四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 。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杜牧《阿房宫赋》 轩:古代叫有窗的长廊为轩,空敞居高之意思。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 榭:古代台上有屋叫榭,榭也是开敞的。常见“水榭歌台”。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南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院:墙垣围着的空地叫院。 体现了封建礼制约束的县衙布局图。建筑群体组合林林总总,井然有序,象征古代中国有条不紊的人间秩序,空间序列少有西方古典宗教建筑那样向高空发展的,因而整个建筑形象既有威势,又亲切近人,而没有突兀的感觉。 由于中国拥有独特的文字艺术形式——书法,所以古建筑中的文字基本上是以各种书法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它与建筑的美好视觉形象相互辉映,产生一种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节奏化了的生命之”美”。 书法的介入不仅从内容上深化了建筑的意境,而且从形式上起到了美化建筑意象的效果,对建筑文化品位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古建筑上的汉字书法主要包括建筑构件上的书法装饰和建筑内外附设的书法作品,如匾额、楹联等。 文学为现代人保留了宝贵的古建风貌:大量的古建信息、历史渊源以及建筑艺术的发展轨迹留存在神话传说和《楚辞》、《史记》、《汉书》等文学、史学经典中。如: 诸多古建受到文学的浸润、滋养而闻名于世,与文学作品一起成为精彩的文化景观。 推荐阅读:《诗意的建筑(中国古代名建筑诗文赏析)》,作者:马禄荷等,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文学作品为古建(园林)的创造提供灵感和意境。 意境不是单一的结构体,而是由意和境、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要素组成。“意”需要“境”来寄托,“境”同样需要“意”为之渲染。意境创造的对象是“物”,其实质却是“情”,心与物共,意与境浑,两者相互渗透,浑成一体。例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通过对古建筑的潜心观照可以体味古代文学中的诸多文学因子。 江苏周庄、嘉善西塘、古镇南浔—— “小桥、流水、人家”的诗韵; 浙江兰溪诸葛村,远眺夕阳墟烟——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秋日农家乐的小院中,看窗外竹径、篱舍、池塘——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建筑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具有复合性,即建筑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体现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哲学、宗教、美学观念等精神方面的要求,还得满足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的需要。所以,建筑的复合性就是各种文化的综合表现。 部分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计成,《园冶》 刘策, 《中国古典名园》,生活文化出版社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陈从周:《园林谈丛》,上海文化出版社 《拙政园志稿》,内部发行 《唐诗三百首》(绘图本),吉林文史出版社 《古代文学在传统建筑艺术中的渗透和影响

文档评论(0)

金不换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