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铸模具研究.ppt

  1. 1、本文档共2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压铸适应零件 压铸适应零件 第五篇:浇注系统和溢流、排气系统设计 Introduction 第二节 浇注系统的分类 按照按浇口形状分类 B)缝隙浇口 第五篇:浇注系统和溢流、排气系统设计 Introduction 第二节 浇注系统的分类 按照按浇口形状分类 B)点浇口 第五篇:浇注系统和溢流、排气系统设计 Introduction 第四节 内浇口的设计 一、内浇口截面积的计算 (一)流量计算法 Ag——内浇口截面积(mm2) G———通过内浇口的金属液质量(g); ρ———液态金属的密度(g/cm3) v———内浇口处金属液的流速(m/s); t———型腔的充填时间(s)。 第五篇:浇注系统和溢流、排气系统设计 Introduction 第四节 内浇口的设计 一、内浇口截面积的计算 (一)达伏克公式 式中A———内浇口面积(mm2); G———铸件质量(g)。 第五篇:浇注系统和溢流、排气系统设计 Introduction 第四节 内浇口的设计 一、内浇口截面积的计算 (二)某公司提出 式中L———内浇口宽度(cm); T———内浇口厚度(cm); V———铸件和溢流槽体积(cm3)。 第五篇:浇注系统和溢流、排气系统设计 Introduction 第四节 内浇口的设计 二、内浇口厚度 内浇口厚度的经验数据 第五篇:浇注系统和溢流、排气系统设计 Introduction 第四节 内浇口的设计 三、内浇口宽度的经验数据 第五篇:浇注系统和溢流、排气系统设计 Introduction 第五节 直浇道的设计 卧式冷室压铸机直浇道的结构 1—压室2—浇口套3—分流器4—余料 第五篇:浇注系统和溢流、排气系统设计 Introduction 第五节 直浇道的设计 卧式冷室压铸机直浇道的结构 1—压室2—浇口套3—分流器4—余料 第五篇:浇注系统和溢流、排气系统设计 Introduction 第六节 横浇道的设计 一、横浇道的基本形式 主横浇道与过渡横浇道 1—主横浇道 2—过渡横浇道 第五篇:浇注系统和溢流、排气系统设计 Introduction 第六节 横浇道的设计 二、横浇道的设计要点 1)横浇道的截面积应从直浇道起到内浇口止,逐渐缩小,如在横浇道中出现截面积扩大的情况,金属液流过这里时则会出现负压,由此必然会吸收分型面上的空气,增加金属液流动过程中的涡流。 2)圆弧形状的横浇道可以减少金属液的流动阻力,但截面积应逐渐缩小,防止涡流裹气。圆弧形横浇道出口处的截面积应比进口处减小10%~30%。 3)横浇道应具有一定的厚度和长度,若横浇道过薄,则热量损失大;若过厚时冷却速度缓慢,影响生产率,增大金属消耗。保持一定长度的目的,主要对金属液起到稳流和导向的作用。 4)横浇道截面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小于内浇口截面积。多腔压铸模主横浇道截面积应大于各分支横浇道截面积之和。 5)根据工艺上的需要可布置盲浇道,以达到改善模具热平衡条件,容纳冷污金属液、涂料残渣和气体的目的。 6)模具上横浇道部分,应顺着金属液的流动方向研磨,其表面粗糙度不大于Ra0.2μm。 7)对于卧式冷室压铸机,在一般情况下,横浇道入口处应位于直浇道(余料)的上方,防止压室中的金属液过早流人横浇道。 第五篇:浇注系统和溢流、排气系统设计 Introduction 第六节 横浇道的设计 三、横浇道的截面形状 第五篇:浇注系统和溢流、排气系统设计 Introduction 第六节 横浇道的设计 四、横浇道的 尺寸 第五篇:浇注系统和溢流、排气系统设计 Introduction 第六节 横浇道的设计 四、横浇道的 尺寸 第五篇:浇注系统和溢流、排气系统设计 Introduction 第三章 压铸溢流、排气系统设计 第五篇:浇注系统和溢流、排气系统设计 Introduction 第三章 压铸溢流、排气系统设计 第一节溢流槽设计 一、溢流槽的作用 1)排除型腔中的气体,储存混有气体和涂料残渣的冷污金属液,与排气槽配合,迅速引出型腔内的气体,增强排气效果。 2)控制金属液充填流态,防止局部产生涡流。 3)转移缩孔、缩松、涡流裹气和产生冷隔的部位。 4)调节模具各部位的温度,改善模具热平衡状态,减少铸件流痕、冷隔和浇不足的现象。 5)作为铸件脱模时推杆推出的位置,防止铸件变形或在铸件表面留有推杆痕。 6)当铸件在动、定模型腔内的包紧力接近相等时,为了防止铸件在开模时留在定模内,在动模上部置溢流槽,增大对动模的包紧力,使铸件在开模时随动模带出。 7)采用大容量的溢流槽,置换先期进入型腔的冷污金属液,以提高铸件的内部质量 8)对于真空压铸和定向抽气压铸,溢流槽处常作为引出气体的起始点。 第五篇:浇注系统和溢

文档评论(0)

bbnnmm8855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