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厚分布与监控技术研讨.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膜厚分布与监控技术研讨

膜层厚度的均匀性和实时测量;源的种类 源的形状 源/基板之间的相对位置 基板的旋转;1) 忽略蒸发原子与剩余气体和蒸发原子之间的碰撞。 在真空中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为:L = 0.65 / p (cm),其中p的单位是Pa。当p = 1.3×10-3Pa时,L≈500 cm。L基片到蒸发源的距离,分子作直线运动。;;蒸发总质量(时间t内):;薄膜厚度:;二.面蒸发源;当 θ=φ时;三. 点源和面源的比较:;下图表示与蒸发源平行放置于正上方的平面基片;实际源的蒸汽发射特性;提高膜厚均匀性的措施:;改变基片放置方式以提高厚度均匀 : a) 球面放置基片;;能对两个以上蒸发源同时获得良好的均应性.;旋转方式: (a) 基片在圆顶上,绕轴旋转; (b) 基片在鼓面上,源位于中轴线,鼓面绕中轴线旋转; (c)行星式旋转 . ;薄膜厚度的测量;非原位测量;1、测量原理:直径很小的触针 (探针) 在一定载荷作用下滑 过被测薄膜表面,同时记录下触针在垂直方 向的位移大小并描绘样品表面轮廓,在薄膜 边缘处轮廓的突变即薄膜的厚度(实际上是 表面轮廓测量)。 ? 可同时测得薄膜的表面粗糙度及膜厚! 2、仪器特征: 1)探针:一般为金刚石,头部磨成 R= 2-10 ?m的圆弧形; 2 分辩率:1 nm (机械/光电放大位移量 103-106倍)。 3、基本矛盾: ? 不破坏样品表面真实形貌 ? ?探头头部接触压力 ? 大直径探头有利; ? 能分辨表面形貌微小起伏 ? ?探头跟随性、分辨率 ? 小直径探头有利! 4、优、缺点: 1)方法简单、测量直观; 2)适合硬膜测量,容易划伤较软薄膜并引起测量误差; 3)对表面很粗糙的薄膜测量误差较大。;1、测量原理:用高硬度的磨球通过传动机构在薄膜表面接触滚动, 待薄膜磨穿之后,测量磨坑直径和薄膜磨穿区宽度, 进而通过几何关系折算出薄膜的厚度。 2、基本特点:1)简单快捷、可测多层膜内每层厚度; 2)一定程度上还可评定磨损率及膜基结合强度; 3)后效测量手段、使用近似公式有一定测量误差。 3、近似公式: ? 磨坑直径及磨穿区宽度 磨球直径 Db 时, 任意一层薄膜的厚度 D 近似满足: 式中:d — 该层薄膜下表面对应磨坑直径; y — 该层薄膜对应的磨穿区宽度。;光的干涉条件 : 1)什么是光的干涉:指满足一定条件的两列相干光波相遇叠加,在叠加 区域某些点的光振动始终加强、某些点始终减弱, 即干涉区域内光强产生稳定空间分布的现象。 ? 光的干涉现象是光学干涉法测量薄膜厚度的基础! 2)相干光:? 概念:频率、振动方向相同,且光程差恒定的两束光; ? 获得:把同一光源发出的光束分为两束,再使之相遇! 3)光程差:设薄膜的厚度和折射率分别是 Df 和 nf,入射单色光波长为 ?, 空气的折射率 n0≈1,则 P 点处反射光ADP与折-反射光CEP 间的光程差 ? 满足: 式中:? — 折射角,满足: 4)干涉条件:? 干涉极大条件 —— ? 是 ? 的整数倍,即:? = N?; ? 干涉极小条件 —— ? = (N+1/2)?

文档评论(0)

cc88055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