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
地震问题;地震活动性分析
地震危险性概率方法
地震危险性确定性方法;地震活动性分析;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分析
两者区别:目的不同
资料精度不同
工作深度不同 ;区域地震活动性 ;内容 ;收集资料 ;有几点要注意:
1、存在对工程场地有影响的远场大震;
2、弱震区;
3、地震活动的完整性。
;如山东半岛北部的工程场地,应考虑郯城81/2地震的危险性。;如北京的工程场地,向东应包括完整的唐山地震震群,有些报告不加分析取150 km,就将7.1级余震甩在外面。 ;《中国地震目录》,李善邦,1960
《中国地震目录》,李善邦,1970
《中国地震目录(前1831 -1969)》,顾功叙,时振梁, 1983
《中国地震目录(1970-1979)》,顾功叙,时振梁, 1984
《中国地震简目(前780-1986)》,(三代区划图)
《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前23世纪-1911)》(四代区划图)
《中国近代强震目录(1912-1990)》
各个版本都有变化!一般使用地震部门正式公布的最新地震目录。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有明显影响的疑难地震必须慎重分析。 ;如1730年9月30日北京西郊61/2级地震 ;其他资料(尤其是1990年以后):
《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谢毓寿、蔡美彪等,1983) 1 ~ 5 卷
《中国历史地震图集》 元、明、清 卷
地球物理所:中国地震台网目录Ms≥4.7,每年一期
台网中心:中国地震详目,ML=1.0~4.6,每年一期
各省地震局:各省的地震台网地震目录,每年一期
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年鉴,每年一期
各种期刊上的研究论文…………。 ;资料收集的基本要求:
① 时间上的完整性,要求从区域有地震记载以来至上年度12月底止。
② 资料的完整性,不能遗漏。注意不同版本目录。
③ 要收集区域内全部的等震线资料、破坏性文字记载资料等。 ;整理:
① 按时间先后顺序逐条整理。
② 整理的内容包括发震时间、震中位置、震中烈度(震级大小)、破坏情况或等震线与文字记载资料、地震有感范围等。
③ 对有疑问的地震应进一步分析。;分析:
① 资料的可靠性分析。
主要针对资料来源,如正史或野史、地方志等,并比较各种不同资料的差异,作出判断。
② 发震时间。
史料记载往往是某朝代某年某月某日等,要换成公元年;对某些发震时间模糊的,要根据资料重新判定,特别是历史上一些事件对定发震时间有帮助。
③ 震中位置。
要对各个地点的破坏情况进行判定,并评估地震烈度,将震中位置置于破坏最重的地段。必要时须对等震线根据破坏记载资料进行重新绘制,取极震区的几何中心为震中;对不能勾绘等震线的,可将震中位置限定在某破坏最重的区域内。对大地震,发震断层研究很重要。;分析:
④ 震级大小(震中烈度):
根据破坏情况定震中烈度→震级
根据有感范围大小定震中烈度→震级
根据发震断层参数定震中烈度→震级
⑤ 对场地的影响烈度:
a.等震线。
b.更重要的是场地附近的记载。
c.记载点的地形地貌、地基、建筑物情况。;编制破坏性地震目录: ; 注意每个地震事件的定位精度,不同版本地震目录的精度表示方法略有不同,一般情况是:
1类:≤10公里
2类:≤25公里
3类:≤50公里
4类:≤100公里
5类:≥100公里 ;当目录内容较多,不适宜以表格的形式全部给出时,可以仅列出较高震级的,如6.0级以上,但应给出相应的文字说明以及一些描述性的统计表格或图件(如震级分布、深度分布)。 ;1970年以后由区域地震台网测定的中小地震(M4.7)目录主要由各省、市、自治区地震局编辑处理,依据全国区域地震台网编制的地震目录已形成地震数据库。 ;熟悉区域性地震台网观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方法 ;熟悉不同震级标度之间的关系 ;编制区域地震震中分布图 ;图3-3 区域内历史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图(前231年 ~2006年12月) ;图3-3 区域内历史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图
(前646年 ~2006年12月) ;地震活动时空特征的分析 ;不同时段各级地震的可靠性与相对完整性;西部少地震 ?
台湾无地震 ?;东部地震多于西部 ?;1901年— 1950年;公元前780年 — 2000年;根据各历史时代的经济、政治地理情况
史料考证:主要是地方志记载情况与完整程。
统计分析(黄玮琼)
历史地震检验: M-T图
震级检验: ㏒N=a-bM.→b值检验
大体上,在华北地区:
M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