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并纳,厚积薄发——谈学生积累写作素材.doc

兼容并纳,厚积薄发——谈学生积累写作素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兼容并纳,厚积薄发——谈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PAGE  PAGE 6 兼容并纳,厚积薄发——谈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珠海市小林中学 罗秋中 内容摘要: 素材的缺乏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写作,我们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在课堂教学、自主阅读、生活观察等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有目的、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积累写作素材,从而乐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树立写作兴趣。 关键词:课文发散 生活观察 交流深化 学用结合 正文: 一、问题与现状分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作文是创造性的劳动,为学生创新提供广阔天地,同时也是学生最感困惑的问题。作文得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成绩的好坏。但在日常教学中,广大教师容易忽视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对人文素养的积淀。学生则多靠拼拼凑凑写成文章,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既不具体,也不真实;尤其是农村学生信息面较狭窄,虽处在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却缺乏有效手段,“如入宝山空手回”,不能很好积累素材为写作服务。 我市在中考作文答题情况分析时指出:“必须重视指导学生发掘身边生活的亮点,体现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课题组对本地区(农村)学生前期调查(抽样)显示,在考试和单元训练中,只有不到6%的学生能有效地在作文中准备材料,导致写作能力低下。可见,素材的缺乏已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探讨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地积累素材。素材的积累与运用是不成比例的,由此,我们必须兼容并纳,才能达到厚积薄发。 二、方法与成效 只有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作文才能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我们可以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交流等途径,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有目的、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丰富的课本资源、多彩的社会生活、广泛的自主阅读,都是学生充实见闻、发散思维,乐于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木之本、水之源”。 (一)发散教材,引发观察 语文课本选文内容广博,涉及亲情、自然、人生、社会、科学探索、传统文化、方法指导、情感体验等,可以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扩大生活视野,加强对社会、人生的观察、领悟。有目的地对文本主旨进行拓展讨论、思维发散,并对生活进行系统的观察、记录(用周记等形式)、交流,引导他们做专题(如对父母、邻里、陌生人等)观察周记,使他们逐渐明白身边的人也如课文一样的琐屑、而又深情!认识到普通人的不平凡处,学会由课本联系生活来积累写作素材。 《背影》、《台阶》、《散步》、《我的母亲》、《风筝》等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它们选取的材料都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小事。教学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父母,并引导他们做专题观察周记,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观察父母、感受父母之爱,挖掘出生活中小事,让作文有血有肉、亲切感人。由此,他们的作文没有了“喂吃药”、“送雨伞”那些无病的呻吟,能够通过生活中细微情节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如台风中父亲在鱼塘彻夜守候、田中耕作的母亲找寻自己去上学儿子的一次次抬头、放学时总在校门口候着的父母……在深挖教材下,他们如顿悟般,将发现的目光投向了那见惯不怪的生活,以前不引人注目的情景,总激起他们心中的波澜,涌起创作欲望,来抒发自己那零散的感受。易*玲同学这么抒写母爱:坐在母亲车后座,缩在小小的雨衣里,紧贴着那好像无比宽广的脊背,在雨中静听着雨声刷刷……不正是“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那意境? 《蝉》、《贝壳》、《行道树》、《海燕》等都是文质皆美的短篇,深受学生喜欢。有丰富的喻象、浅显的道理,正是他们模仿的范本。同理,引导学生把生活事物与人物精神品格联系起来观察,那些常见的物件在他们眼中生动了起来,就有了许多稚嫩质朴的象征,抒发自己对生活、世界的感悟。如一篇学生佳作《木板与铁钉》,叙述了细小的铁钉可以敲进厚实的大木板,可多年后铁钉已锈蚀而木板却依然坚实的故事,来讽喻一小撮不思学习、恃力欺人的后进同学。构思就是源于对家里漏水舢板的发散性联想。 科学介绍、传统文化、自然探索等系列课文浅显易懂、趣味性强,则让他们的目光从课文延伸到课外阅读、社会观察,从文学作品和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 此外,课本中的典型事例、名人名言、优美描写也是很好的写作素材。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按照话题进行整合、模仿,这样就拓展了视野,也丰富了写作技巧。 “学习——延伸——拓展——创新”,思维发散激发了他们想象,开拓了他们视野,让他们心灵张开,构建了一座文本与现实的桥梁,培育了他们兴趣,也贮存着素材。 (二)体会生活,提炼感受 “观察周围事物,表达自己独特感受”是写作的真谛。其实生活中很多稍纵即逝的画面能引发我们思考,是很好的题材,而学生却往往视而不见,没和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