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楹联平仄理论
楹联平仄理论
一、平仄的划分须按古四声,按现在普通话四声划分不成立
“平仄”是一个历史沿用概念,一提到“平仄”,就必然是古“平、上、去、入”四声的归类,而不是现代“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归类。
为什么叫“平”和“仄”?“平”就是平读,不升也不降;“仄”就是不平读,读音不是上扬就是下降,或者弯曲、短促。四声中只有“平声”是平读的,所以独自作一类,叫做“平”;其他上、去、入三声都不平读,故合并为一类,叫做“仄”。明代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是这样描写四声的:“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平声平道”就是平平地读,“莫低昂”就是念的时候不要降低,也不要上扬;上声就是往上扬的声调,所以要“高呼猛烈强”,相当于今天我们读阳平(第二声)的调子;去声是往下降的声调;入声短促,韵尾还有堵塞,不能拉长。
根据他的描写,模仿普通话的标调方法,可以表示如下:
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 ↗ ↘ –
(平) (仄) (仄) (仄)
再比较现在普通话的声调情况:
阳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 ↗ √ ↘
(平) (仄) (仄) (仄)
今天普通话的阴平是平读的;而阳平是往上扬的;上声是先降后升,是弯曲的;去声是下降的。如果按照声调的实际情况划分平仄,那么,现在普通话的阳平就应该归到仄声,因为它是个往上扬的调子,相当于古代上声的调子。
这样一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的说法还能成立吗?
我们平时说的“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是运用现在普通话的四声来辨别平仄,而不是按它来划分平仄,这两个问题不能混淆。况且,以这种方法辨别平仄并不彻底,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二、自唐宋以后,实际读音的平仄,已逐渐演变为概念上的平仄
上文说了,一提到“平仄”,就必然是古“平、上、去、入”四声的归类,而不是现代“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归类。这是指近体诗、楹联和词的平仄。
南北朝齐梁时期,文学家沈约发现了汉字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将其进一步归纳为平仄两类应用于诗歌的创作上,于是产生了近体诗,也因此形成了近体诗的声律。近体诗中有对仗,因而又形成了对联的声律。唐宋时期产生了词,词应用了诗、联的平仄,便形成了词的声律。平仄声当时的确是按实际读音来分的。
但是,语音是在不断地缓慢变化的,除了共同语(相当于现在所指的“普通话”)本身语音在变化之外,还分化出许多方言。因此,平、上、去、入四声自唐宋以后,其实际读音就未必是上述所描写的那种情况了。如平声本来是读平调的,可能变成了降调;上声本来是读升调的,可能变成了平调;去声本来是降调的,可能变成升调。如此等等。但不管四声的实际读音如何变化,其声调系统却没有变化或变化甚微,即无论共同语还是方言,声调仍然是那几类,每一类仍然是那些字。这时的平仄已经不是实际读音的平仄,而是概念上的平仄了。正因为如此,诗人不管生于何籍,用什么方言来创作,只要按照原来声调系统对平仄声的划分和已经定型的诗律、联律、词律来写,就能合律。
可能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按原来实际读音来划分平仄,诗、联、词的声律是和谐的,语音改变以后如按概念的平仄写作诗、联、词,声律岂不是不和谐了?
回答是:不必如此担心。
原来实际读音的平仄,在应用于诗、联、词时,其实是造成一种声调高低变化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同和异交替,形成抑扬顿挫的变化。语音变化以后,按照原来的格律安排字词,便形成另一种高低变化、抑扬顿挫的规律。美感是长期培养出来的一种习惯,如果说按照原来实际读音的平仄依律入诗、入联、入词能给人以音乐的美感,那么,在语音的渐变中,审美标准也在渐变,人们同样感到以概念平仄依律入诗、入联、入词也是美的。
三、入声作仄不仅有诗、联规则维系,还有一千五百多年的诗、联作品作支撑
上述所谓“概念平仄”,就是按传统平上去入四声划分的平仄,而不是以某时某地声调的实际调值划分的平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的分法,同样是概念平仄,因为归入平声的阳平,其实际调值并不平。
“平仄以平上去入四声划分,入声作仄声”,这已经成为一条规则紧紧地与近体诗、对联、词等文学体裁连结在一起,成为这些体裁的特征了,人们要么不写近体诗或联、词,要写就必须按照这些规则去写。反过来说,若不按这些规则去写,就不能成为这些体裁。
诗律、联律、词律等,作为一种体裁的规则,经过一个朝代的酝酿阶段而形成,又经过若干朝代磨合、考验、完善而成熟,期间一千五百多年,是历史和社会的约定和俗成,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是不可能轻易被更改和突破的。我们不能也不可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述责述廉报告 述责述廉报告2020三篇.docx VIP
-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一学期全册课件.ppt
- [贾平凹废都柳月]贾平凹作品废都.pdf
- 营房安全知识.docx VIP
- 东华大学教职工各类俱乐部(文体类)协会管理规定.doc
- 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含答案).docx VIP
- 小学数学教研组教研工作总结PPT.pptx
- 贸易安全标准培训教材PPT课件(精编)共42页PPT-课件有实际AEO企业案例.pptx VIP
- 18.4数学活动-折纸做60°-30°-15°的角省公开课获奖课件市赛课比赛一等奖课件.pptx
- 2024软件正版化培训.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