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针灸推拿拔罐基础知识.ppt

  1. 1、本文档共2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耳压疗法 在耳壳上按压的治疗方法,称为耳压疗法。根据经络学说,十二经络都与耳部有直接联系。因此,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耳壳的相应区域便出现一定的反应点。耳压疗法就是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按压,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耳压疗法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性疾病如偏头痛等;炎症性疾病如中耳炎等;功能紊乱性病症如肠功能紊乱等;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等。本法具有适应证广,奏效迅速,副作用少等特点。耳针手法被耳针界高度重视,视为“提高疗效”的“三要素”之一。耳压疗法也要讲究手法,也存在着“得气”和“气至病所”的问题。临证时,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病症,按虚、实、寒、热对各耳穴施术,都会达到“得气”和“气至病所”的。一般地说,虚证、老、弱、孕妇、儿童常用点压法或轻揉按摩法,实证、年轻力壮者常施以直压或对压法。需补的耳穴用点压法或轻揉按摩法,应泻的耳穴用直压或对压法。 一、耳廓的正面形态 耳廓的表面解剖名称是耳穴定位的标志。其形态与遗传、年龄、炎症、局部外伤以及某些皮肤病等相关而有个体差异,但总的形态结构却不变。耳廓表面分为耳垂、耳轮、对耳轮、耳舟、三角窝、耳甲艇、耳甲腔、耳屏、对耳屏、屏间切迹、屏上切迹、轮屏切迹、外耳道口13个解剖部位 图2-1 。 1. 耳垂 耳廓下部无软骨的皮垂。耳垂前沟: 耳垂与面部之间的浅沟。 2. 耳轮 耳廓边缘向前卷曲的游离部分。包括耳轮脚、耳轮脚棘、耳轮脚切迹、耳轮结节、耳轮尾、轮垂切迹、耳轮前沟。 3. 对耳轮 耳廓边缘内侧与耳轮相对平行隆起部分,其上端分叉,使整个对耳轮形成“y”状形。由对耳轮体、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三部分组成。 4.耳舟 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5.三角窝 对耳轮上、下脚与相应的耳轮之间所构成的三角形凹窝。 6.耳甲艇 又称为耳甲窝,为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 7.耳甲腔 耳轮脚以下的耳腔部分。 8.耳屏 又称为耳珠。为耳廓前缘的瓣状凸起部分,同外耳道相平齐,宛如其屏障。 9.对耳屏 对耳轮下部弯向前方的隆起部分,前方与耳屏相对。 10.屏间切迹 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11.屏上切迹 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处。 12.轮屏切迹 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13.外耳道口 居于耳甲腔前,为耳屏所遮盖的孔窍。 二、耳廓的背面形态 耳廓背面的解剖部位有3个面、4个隆起、5个沟。一般在耳廓前面隆起的,其相应的背面则凹陷; 在耳廓前面凹陷的,其相应背面则隆起 下图 。 (1). 3个面: 耳轮背面、耳轮尾背面、耳垂背面。 (2). 4个隆起: 耳舟后隆起、三角窝后隆起、耳甲艇后隆起、耳甲腔后隆起。 (3). 5个沟: 耳轮脚后沟上肢、耳轮脚后沟下肢、对耳轮后沟、耳轮脚后沟、对耳屏后沟。 三、耳根 1.上耳根 耳廓与头部相连的最上部。 2.下耳根 耳廓与头部相连的最下部。 五、耳廓的血管分布 1.动脉 耳廓的动脉来自颈外动脉的耳后动脉和颞浅动脉,颞前动脉也有3~4个小分支分布于耳廓。这些小血管在耳廓深部沿软骨行走。 2.静脉 耳廓静脉均起于耳廓的浅层,然后汇集成几支较大的静脉,与同名动脉相伴而行,耳后静脉和颞浅静脉注入颈外静脉。 四、耳廓的组织结构 耳廓外被以皮肤,以形状复杂的弹性软骨为支架,并附以脂肪、韧带、结缔组织以及退化的肌肉等构成。形似贝壳,借韧带、肌肉附着于头颅两侧,与颅壁成30°角。耳廓下方的耳垂占耳廓面积的1/4~1/5,无软骨支撑,只含有脂肪与结缔组织。耳廓皮层分表皮和真皮两层,真皮层分布有毛囊、皮脂腺、汗腺、血管、神经和淋巴管,还有一些散在的脂肪组织。皮下组织极薄,血管位置浅表,皮肤与软骨紧密相贴。耳廓的肌肉包括附着于耳软骨之间的耳内肌和附着于耳廓和颅骨之间的耳外肌,一般没有明显的作用。 七、耳廓的软骨和肌肉 耳廓的肌肉分两种: 一种位于耳软骨之间,称为耳内肌; 另一种附着于耳廓与颅骨之间,称为耳外肌。人类除少数人耳外肌尚有收缩作用能使耳廓动作外,大多数人的耳外肌已经退化,仅遗留一些痕迹而已。 从组织学上观察,许多耳穴,如肾、膀胱、枕、耳背沟、上耳根等部位均有已退化的耳肌附着。 六、耳廓的淋巴管分布 耳廓的淋巴液通过淋巴管分别注入耳廓周围的淋巴结,它们分别是耳前、耳后和耳下淋巴结,此三组淋巴结均汇入颈上淋巴结。 八、耳廓的神经分布 耳廓的神经分布非常丰富,神经的来源较多,有的来自脊神经颈丛的耳大神经,有的来自脑神经的耳颞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分支以及随颈外动脉而来的交感神经。 1. 耳大神经 来自第2、3颈神经,分布于耳前、耳后、耳下2/3处; 枕小神经也来自第2、3颈神经,分布于耳前、耳后、耳上1/3处。第2、3颈神经是躯体神经,与脊髓颈2、3、4节段相连。 2. 耳颞神经 是三叉神经下颌支的

文档评论(0)

糖糖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