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人际关系学概述
人际关系
概念
人
人
物质或精神交往
发生、发展、建立的互动关系
2、实质-----利益
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利益驱使;
利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包括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
利益对人际关系的性质起决定作用。
3、基本维度
情感上的“亲疏”
地位上的“尊卑”
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
4、特点
社会性(本质属性)
历史性(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客观性
情感性
复杂性
变动性
网际关系新特点
5、人际关系确立的3个必备条件
人际关系主体---人人际需要人际接触或互动
6、人的情感划分
结合性情感积极接近、吸引、接纳、沟通、理 解分离性情感消极疏远、脱离、回避、紧张、不协调
二、人际关系学
1、概念---是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2、性质
社会科学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应用型学科
3、研究对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理论
形成与发展
结构与功能
类型
主要因素
协调原则
心理障碍及调适技法
完善主体、影响客体的技法,协调人际关系技法
研究方法、评估方法
三、研究人际关系学
1、目的
理论方面建立一门独立、系统、完善的学科体系
为人际交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有助于分析和研究人际关系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有助于从理论上划清人际关系学与庸俗关系学的界线实践方面协调、优化人际关系
预防、清除人际障碍
建立、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培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2、原则
系统性客观性发展性统一性
3、具体方法
文献法
观察法
实验法
社会调查法
社会测量法
统计法
人际关系评估法
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一、理论
理论时间国家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合理面局限面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马克思是社会交往、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宏观考察
普通性人群关系理论(人际关系学说)1933《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美国梅奥(创始人)
罗特斯伯格生产率受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影响科学性
合理因素夸大性
对立性
决定性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7层次需要: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认识与理解、追求完美符合共同的心理过程机械分割
相互交叉
子项相容人际需要理论20世纪50年代舒兹沟通的需要
支配的需要
相爱的需要1)揭示了人际需要同人际行为和人际关系的内在联系
2)承认家庭环境对个体行为模式的影响明显的精神分析倾向,忽视了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制约性
夸大了儿童时期的人际经验对个体人际行为的影响角色理论20世纪20、30年代美国乔治、
赫伯特、
米德角色扮演
角色期望
角色冲突
角色实现戏剧交往理论(印象管理理论)美国欧文.戈夫曼剧班
前台和后台
不协调角色
角色外沟通分析角度独特
深入细致的描述
入木三分微观层次
未进行社会历史环境及宏观层次的分析
部分牵强附会人际交换理论美国乔治.C.霍曼斯成功原则
刺激原则
价值原则
剥夺--满足原则
攻击--赞同原则
理性原则提供有益借鉴
合理性
现实性完全以商品交换的经济利益原则来解释人际关系,较片面相互作用分析理论1964《人们玩弄的游戏》加拿大伯恩内科学性
较强的操作性过分夸大了儿童心态在个体人格结构中的影响认识平衡理论弗里茨.海德、
西奥多.纽科姆人们都倾向于选择一致性积极意义简单化
片面化
第三章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人类的起源和人际关系的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机体的进化格器官的完善
心理的发展和意识的形成
关系的人化和人类的出现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血缘关系奴隶社会依附关系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封建社会宗法关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等级差别为准则以土地占有为标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关系经济上的平等政治上的平等生活上的平等
三、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先决条件人的生产产生了人际关系主体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为人际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物质生产推动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导致人际关系的变化促进交往范围的扩大前代人的物质生产制约后代人的人际关系精神生产思想意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知识层次~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具体条件相互接触相互近似态度、信仰、政治思想观念相互补充包容型、控制型、感情型相互悦纳具体条件:优美、回报、得失时间条件注意阶段吸引阶段相似、互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