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孟子》选读;孟子简介;孟子特点;《孟子》简介; 注 音
(1)弃甲曳( )兵
(2)涂( )有饿殍 ( )
(3) 鸡豚( )狗彘( )之畜( )
(4) 数( )罟( )不入洿( )池
(5) 无( )失其时
(6) 谨庠( )序之教
(7) 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申之以孝悌( )之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谨庠序之教
◆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今异义;特殊句式;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8、树之以桑
9、申之以孝悌之义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以;齐人有一妻一妾; 正 音
瞷( ) 墦( )
讪( ) 施( )从良人
;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思 考;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思 考;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齐人的形象:;此寓言最大的表现手法:;寓意分析;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思考寓言的寓意;.??????? 重点词语理解:
a.? 餍酒肉而后反
b.? 则尽富贵也
c.? 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d.??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e.? 所仰望而终身也
f. 与其讪其良人
;.??????? 道
A.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B.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E.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词多义现象:
a.???????? 之
A 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B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C 而良人未之知也
D 吾见师之出,不见师之入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运用偷鸡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不符合道义却不能停止,来讽刺宋国君臣知道赋税苛重不符合道义却要等到明年才改变,显示宋国君臣不施“仁政”,不关心
民生的道理;孟子见梁襄王; 战国时期,诸侯们“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一部春秋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春秋三百年里,“战伐侵功不可胜数”。在战国期间战争频繁,仅大规模的战争即达222次。战国名将白起长平之战坑赵卒40万,所到之处,杀人盈城,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杀害战俘的行为。鬼谷子的弟子孙膑和庞涓两人的私怨,使两国人民深受战火之苦。由此我们就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 孟子一针见血的指出“春秋无义战”连年的战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在宋国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
面对这样的局面,圣人之心在滴血。在那个强者争霸,弱者受苦,生灵涂炭的年代里,孟子心痛得四处奔走呼唤,他在列国间疲惫地奔波,马不停蹄从一个国家奔向另一个国家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他想用他的仁政,开明政治,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本文就是记录了他不远千里来进谏梁惠王的情况。;正 音; 孟子见梁襄王。出, 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 ;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讨论: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文中用了怎样的寓言故事?
;1、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1)孟子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回答梁襄王“孰能一之?”的问话,“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不嗜杀人者”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人才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