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画与思
画与思——重读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表现
作者: HYPERLINK /plus/Search.asp?SearchType=3ClassID=0KeyWord=曹勇ChannelID=112Submit=%CB%D1+%CB%F7 \o 作者文集 \t _blank 曹勇 来源:《建筑师》2008年01期 浏览: 1527
【摘要】密斯?凡?德?罗早期的建筑探索中留下了一系列独特的建筑表现作品。它们不仅体现了密斯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也成为解读密斯建筑思想形成的重要材料。本文以密斯在柏林时期的重要建筑表现作品为线索,分析这些表现画在媒介、内容技巧和细节等方面发展变化的过程,寻找其中透尽出的密斯建筑思想的演化轨迹。它使得密斯早期的建筑活动呈现出内在的连贯性与逻辑性为人们理解密斯日后对建筑的不断约减提供了一种基础。【关键词】密斯、建筑表现、建筑思想、体积、透明、结构、空间 作于1921年的弗雷德里希高层办公楼方案(the?Friedrichstrasse?competition?lower,也称‘蜂巢’方案)。一直是密斯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方案之一。刘先觉先生编著的《密斯? 凡?德?罗》一书中这样评价道:“对于密斯以后的创作来说,没有一个比他这第一个方案更具有特征的了。” 这个方案吸引我的不仅是它简洁大胆的建筑形式,更是密斯所采用的表现方法。它的北向透视图(图1)已被公认为杰出的艺术作品强烈的对比。粗犷的笔触,对玻璃质感的出色描绘,都散发出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不过,我所关心的不只是它的绘画表现技巧,更在于密斯绘制这张表现画时的思考,?以及这背后折射出的密斯的建筑表现与他的建筑思想发展之间的关系。
图1?
一、1921-1922年两座玻璃摩天楼:从炭画到模型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蜂巢‘?方案的表现图,会发现它的独特视觉效果来自许多矛盾的方面。从表现的工具与媒介上讲,密斯在一张透视中使用了木炭画(图1)。另一张使用了炭画和摄影拼贴结合的表现方法(图2)。
图2
这是一种颇为奇怪的组合。炭画所具有的素描效果和善于刻画体积的特点令人想起了学院派的美术传统,在当时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建筑师中更多的人喜欢线条的表达而淡化了素描关系以利于表达空间关系和材料、构造、结构的形式,比较典型的如赖特的钢笔画,甚至传统的透视投影法也受到挑战——大战后活跃在密斯周围的风格派艺术家们为了求得内部空间关系表达的便利,多用轴测图来代替传统的外观透视。在这种背景下,没有受过正统学院派教育的密斯在他的第一个现代建筑方案中使用炭画表现技法,来表现一个完全非传统的玻璃摩天楼方案,就具有了特殊的惫味。 在密斯战前设计的俾斯麦纪念堂维尔勒住宅等方案的建筑表现中也没有使用炭画这种媒介。炭画的出现带有某种突然性,它与战后初期德国的表现主义或许有一定关系但密斯的炭画风格却与门德尔松等人大相径庭。 另一方面,摄影拼贴却是一种全新的表达方法。它来自与学院传统格格不入的现代艺术阵营。自立体派艺术家首次引入拼贴后,它逐渐成为现代艺术创作中使用最广泛的技法之一。不过在当时的建筑界,即使新派的建筑师直接在建筑表现中使用摄影拼贴的例子也不多见。密斯在此处的使用缘于战后初期他在创办(基本造型)(Material?zur?elementaren?Gestaltung)杂志期间与达达派、风格派艺术家汉斯?里希特、豪斯曼、凡?杜斯堡等人的密切接触,?他由此获知了大量来自现代艺术思潮中的观念和表达方法。 然而,?最终密斯所作的结合处理仍然是令人惊异的,?两种来自截然相反背景的表现媒介被他直截了当地‘?拼贴’在一起,加剧了新旧两种视觉文化的内在冲突。对古典传统的某种复杂纠缠和对于现代建筑思想的热烈追求,这两条看似矛盾却贯穿密斯一生的线索,?在密斯战后第一幅现代建筑的表现画中,已经尽出了端倪。 让我们进一步将视野转向画中对于建筑本身的表现上。 当玻璃摩天楼这种建筑形式尚未在现实中出现时,如何表达它的特殊质感和体积感必定是一个没有先例可循的问题,尤其当使用炭画这种传统表现工具时学院派的建筑渲染技法里不会提供这样的范例。炭画粗大的颗粒效果似乎也与玻璃光洁平整的特点格格不入。密斯是如何完成这样一次‘?吃螃蟹’?的尝试呢? 我们看到,?密斯首先并没有放弃利用传统素描关系塑造形体的基本技巧,他仍然清晰地分出了各个玻璃棱柱的受光面与背光面作为形成体积感的基础。在刻画投影时,每个棱柱上的细小凹槽帮了大忙,?最深的调子施加在这里,缓解了为表现玻璃反光质感而使整个暗面影调偏淡而产生的画面对比不足问题,这些凹槽对于体积感的暗示作用,?立刻使人想到了贝聿铭在汉考克大厦中的处理,?如果没有那两条凹槽,被反射玻璃幕墙包裹的汉考克大厦的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