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寿:在那遥远的小山村.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开寿:在那遥远的小山村

李开寿:在那遥远的小山村  HYPERLINK ??2011-7-25 15:4:23??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   在全省“万名干部进万村”和我市“千人十户”活动开启之后,我就想起了那遥远的小山村——麻城市三河口镇隘门关村,这是鸡鸣三省(鄂豫皖)地,是麻城最偏远的山村。3月5日星期六,我和市委办公室主任戴福生同志,再加上一名随行人员,乘坐一辆吉普车,开始了进山之行。   3月5日(星期六) 下午   拜访深山里的创业者   从城区出发,走过28公里的山路,我们进入了三河口镇。在镇党委书记付艳开同志的陪同下,我们首先去拜访深山里的创业者——丁大富。当前,我市正在开展“全民创业”活动,丁大富是三河人,在外务工经商,最近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回乡创业,我带着对创业者的崇敬之情走进他所创办的服装厂。厂是租用粮管所的旧房,100多名工人正在两个车间里制作服装。丁大富跟我讲:“没想到在山里办厂,员工好找,年前我招100人,结果来了300人报名。回乡创业先试一下,如果搞得好,以后再扩大。”他还请求给予创业贷款扶持。走进车间,我同正在缝制服装的几位女工攀谈起来。听得出,她们都是来自附近村的,以往有的是在东莞打工,工资高一点,但生活开销大,现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能挣到1500块钱,而且还能照顾家里老小,心里很满意。离开的时候,我回望着丁大富这位回乡创业者,回望着这深山里的小小工厂,心里热乎乎的,“全民创业”的路子是对的,对这样的创业者要鼓励,要扶持。   3月5日 下午   田间地头上的“诸葛会”   离开服装厂,我们翻过一道山岗来到槐树坳村,听说这里的木耳生产搞得不错。远远地,我就望见了一垄垄、一排排整整齐齐的木耳支架。走近一处白色袋料木耳基地,这块地是一个叫做商谋兵农民经营的,他正在地里补植菌种。通过交谈得知,老商这块木耳基地是1.4亩,每年他家木耳收入两三万元,他从事木耳生产已有7年了,在技术和品种上,他是这个村里的先行者。他指着不远处的一块黑色段木木耳基地说:“过去,我们用的就是这样的段木作营养基来生产木耳,但消耗木材,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采用秸杆、枝丫等粉碎,再压缩成袋料作营养基,这样更环保。”他还说山里人对这些东西会种,但不会卖,很多是整蛇皮袋低价卖给了贩子。付艳开告诉我,三河口镇从事木耳、香菇、天麻、蚕桑种植的农户有三分之一以上,年产值有5000多万元,其中仅天麻种植一项,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农户有几十家。但我们的包装、品牌滞后,要尽快赶上。议论间,不少人围拢过来。有镇干部,有村干部,有群众。有的说山里交通条件差,但自然条件好,山里种的林特产品越来越紧俏了,山里人只要肯动脑筋,致富的路子还是有的。有的说要不断改良品种,采用先进技术,普及袋料生产,既发展林特经济,又不损耗林业生态。有的说应该按产业组织农民成立专业社,联合打造品牌,统一对外销售。有的说要建设好区域山货市场,方便农特产品的交易和流通……不知不觉地开起了一个“诸葛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越说心里越亮堂了。   3月5日 下午   看望福利院里的老人们   夕阳西下,我们来到了三河口福利院。从外围看,这个福利院位置真好,后面一座山,门前一条河,依山傍水,环境舒适,但不知老人们的生活么样。福利院是四合院式的,住房有单人间、双人间,但没看到老人,说是到厨房过夜去了。我们转身来到厨房,看到老人们在这里边吃晚饭,边看着电视,一派大家庭的景象。厨房里有3位工作人员在忙碌着,包括院长也在里面,老人们吃的是青菜肉丝面。我问一位69岁何姓五保老人:“您吃的饱吗,在这里生活好吗”他回答说:“一日三餐饱的,经常还加餐,没有什么不如意的,感谢党感谢政府啊!”旁边的几位老人也笑着点头说好。院长说:“福利院供养着58位孤寡老人,我们会把他们当做亲人一样,请书记放心。”我看到福利院的一头,一株梅花正盛开着,几位吃过晚饭的老人围在树边看花,福利院的另一头,几厢菜地长得绿油油的。临别时,我掏出1000元钱给院长,请他给老人们再卖点肉,再加一次餐。这些福利院的孤寡老人,平时很少有人来看他们,所以见到我们来,有的像小孩一样兴奋,当我们离开时,他们又依依不舍地跟到了大门口。   3月5日 傍晚   小镇商铺问民忧   夜幕降临,小镇三河口街上亮起一片灯火。我随意走进一家小百货商铺,里面坐着一男一女,这是家夫妻店,店主热情地招呼我们。他叫汪能力,是三河口小河沟村人,在这条街上做了5年的生意。我问他小镇经营环境么样,烦心的事多不多。夫妻俩告诉我,现在工商、税务等一些部门的收费正规多了,也少多了,烦心的事也越来越少了。现在,最大的忧虑是两个:一个是经营上,淡季太长,旺季太短,平时农村人都外出了,小镇上没有什么消费,主要靠春节人流返乡这茬生意。一个是社会治安上,一些小混混爱来店里“果筋”,让

文档评论(0)

cbf9679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