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新论.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宪政新论

宪政出路探微——读季卫东《宪政新论---全球化时代的法与社会变迁》   世纪之交,宪政话语重入中土,一时间成为汉语法学界、乃至整个学界炙手可热的课题,甚至成了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谈资。学者以玩宪政于股掌为能事,后生在热选宪政为志业追求。想其缘由,必是二十几年经济改革、社会变革,发展之余,问题也出了“一箩筐”。归其症结是政治体制改革缺位,沿袭为法学界行业话语便是宪政建设窒息。   什么是宪政?如何在当下中国建设宪政?成了政治家和学人共同关心的话语。一时间百年前的宪政热潮死灰复燃,只可惜世易时移,时境语境已非当年,卷土重来,犹有晚矣!各路豪杰不遗余力尽数宪政理念,从西语中找寻宪政精义,于古人间挖掘宪政源流,其用心良苦,尽职尽责。然终不过是一些“外国月亮最圆”的奴性心态与“我们先前也富过”的阿Q精神自救疗法。轰轰烈烈的话语潮流背后,是死寂的社会现实,是一重重改革的困境。追起缘由恐怕是各种关于宪政建设的招数,脱离中国实际,无用武之地。其水土不服、南橘北枳,西语与中土两相隔离,理论与实务互相指责,难以用计。孰不知“当代中国的法治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对西方法治的简单复制和照搬,不是某些崇高的理念的制度化演绎。” [1]虽宪政与本土资源均是学界时髦话语,然追寻的结果终不过是两张难以粘贴的皮。值此困境之中,远渡重洋的季卫东先生推出的 《宪政新论——全球化时代的法与社会变迁》以其深邃的眼光,精练的笔法以及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中国时世的深刻洞察来解读中国的宪政建设。其“新”颖之处我想并不仅仅是站在世纪之交与全球化的平台上,而更多的是把西方的宪政话语体系与特色中国的本土资源杂相糅合,真正在把二者融为一体中试图寻出当下中国的宪政出路。现择取要者略述以下。   一  HYPERLINK \t _blank 法律信仰   “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 [2]   现代法治的出路,归其根本须有对法律的信仰。我们在移植西方近现代的法制后,(这一作业尚未完成,但执意追求,想必不需时日)遇到的困境便是法律被闲置,形同虚设。其原由一方面是移植的法律与现实脱节,另一方面则是“在经过法律虚无主义洗礼之后的人们当中有那么一个信仰危机。”从立法者到执法者、司法者,有几人真真正正地把法律“当回事儿”呢?甚至有那么几个去认真对待法律的人却被社会大众誉为是“傻冒儿”。如此这般,法治从何谈起?而要在当下中国树立法律信仰,无疑是极其艰巨的作业。这既是对“有治人无治法”的历史传统的挑战,更是对“权大于法”的政治现实的挑战。“也许它(指法律信仰)是一场没有胜算的格斗。但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和职业法律家以及推动社会变革的一切人们都不应该回避这场竞技的格斗。或许可以说,无论胜负的结果如何都要依然决然地与法律虚无主义进行格斗,这种抉择本身就是法律信仰的一种实现方式。”[3] 但把如此艰巨又悠关国计民生的作业寄托在社会上为数极少的先知先觉者身上,无疑是危险的,也是难以成效的。怎样找出一条可行性路径才是根本。季文中有“法律信仰是与行为方式的反复出现所形成的习惯以及对于确实的结果的期待相联系的。”“如果法律是广泛施行而且是行之有效的,如果立法者、司法者至少自己都信奉法律,如果职业法律家具有充分的社会信誉,那么法律信仰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来。”(第7页)苏力也曾坦言“信仰法律并不是一个只要下决心信仰就能信仰的事件,而是一个过程,或者说是在一系列社会活动、经验、感受之中而达到的‘皈依’;是在为了追求自我利益而遵循或诉诸法律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被卷进去的。” [4]职是之故,我们的努力方向便是以下作业:立法要反映人们真实的生活,以其能更好地被遵守;司法改革应朝向司法者严守法律,判决确定且能被执行等等,如此这般,先由“模范者”做示范,再深入民众做真正的“送法下乡”。这是一项艰巨又宏大的作业,但培植法律信仰“正是当今中国的宪政运动的出发点。”(第7页)其意义不容置疑。   二 护宪   百年中国宪政历程,名目繁多的各色 HYPERLINK /web/23270/ \t _blank 宪法杂相登台,大显身手,终却被一场场热热闹闹的革命或改革换掉。经历腥风血雨的革命和忍受贫困艰辛后的国人醒悟到“稳定压倒一切”“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喊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口号,选择了改革作为寄托,国家建设步入正规。然一纸宪法终不过是昭示牌,修宪变成日常话语,时时奏着“与时惧进”的乐章。如此几次三翻的折腾,仍无法抹去“有宪法无宪政”的事实,而“却不知从马其雅维利到达尔的许多思想家早就提醒过人们仅凭立宪设计和正式的法律规定并不足以保障民主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各种社会性因素相互作用的合力以及作为其结果的基本共识。”(第14页)这多少让那些以宪政为志愿的国人感到灰心失望。在对现行宪法的种种质疑声中,季先生冷静

文档评论(0)

cbf9679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