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庄子》“外篇”
《庄子》的“外篇”共有15篇,主要为其弟子所著,或为庄子与其弟子合著,较为忠实地体现了庄子的思想。
其中,《秋水》、《至乐》、《达生》、《知北游》四篇的思想与“内篇”相互阐发;
《骈拇》、《胠箧》等篇抨击了儒、法思想;
《天地》、《缮性》等篇则体现了兼容儒法的思想,表现出了庄子后学对于各派学术的吸收融合的倾向。; 《庄子· 外篇》各篇的篇目名取自于文章首段的两个字,如第一篇《骈拇》的首段开始为:“骈拇枝指,出乎性哉。”第二篇《马蹄》的首段开始为:“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第三篇《胠箧》的首段为:“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骈拇》:
骈拇枝指,出乎性(天生而成)哉!而侈(多余)于德(得)。附赘县疣,出乎形(出自人的形体)哉!而侈于性。多方(用尽各种方法)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比拟于)五藏(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是故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多方骈枝于五藏之情者(想尽办法在五脏的实情之外增加的东西),淫僻于仁义之行(过分推行的仁义),而多方于聪明之用也(想尽办法利用聪明才智)。;基本理解:
骈拇枝指虽然是多余的,但它毕竟是与生俱来——即出乎性、出乎形,不必过多担忧;但仁义在庄子看来却是后天所强加给人的骈拇枝指,是多余的,应该去除。
; 《骈拇》:
夫小惑(迷惑)易方(改变方向),大惑易性(本性)。何以知其然邪?自虞氏招(标举)仁义以挠(搅动)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故尝试论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土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获得的名声有别),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臧与谷(家奴与童仆),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投骰子的赌博游戏)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基本理解:
庄子认为,天下人很少不是为了外在的目的而疲于奔命,使自己劳累不堪,甚至最后还会为之而牺牲掉自己的生命。外在的目的有“利、名、家、天下”等等,虽然名目不一样,但是“殉身”却是一样的,不管是小人、士人,还是大夫、圣人,他们都让自己陷进了同样的困境。;《马蹄》: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hé吃 )草饮水,翘足而陆(跳跃),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é高)台路寝(高台大屋),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训练)马。”烧之(烙印),剔之(剪毛),刻之(凿削马蹄),雒(luò)之(套上辔头),连之以羁馽(zhí绳索),编之以皂栈(马槽、马床),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与“整之”一起指使马排列整齐),前有橛饰之患(前有衔勒之苦),而后有鞭策之威(威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基本理解:
从马的角度来思考,一切人为的所谓驯马的事情,对于马来说都是巨大的灾难。“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那是从人的角度而言的。庄子反对束缚和羁绊,主张摒弃仁义和礼乐,提倡回归自然本性。;胠箧(qù qiè撬开箱子):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zhì )也。为之斗斛(hú)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而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追逐)于大盗、揭诸侯(高居诸侯之位)、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高官厚禄)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基本理解: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本书最激烈的言语,有研究者认为它应该不是庄子的想法。它抨击所谓圣人的“仁义”,认为社会的无道黑暗,正是因为那些主张仁义的人的虚伪,社会应该抛弃这些虚伪,回到自然淳朴的社会中去。;《秋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先去表达己意),曰:“愿以境内累(托付)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布巾竹箱)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泥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住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 《秋水》:
惠子相梁(魏都大梁,今开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