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古代的主要经济政策;课标要求:; 僇力本业(农业),耕织致(交纳)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一: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命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据统计,明前期官营手工业占用的工匠达到30万人,加上为官营手工业服务的民夫共约180万人。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 材料三:“……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 摘自《大清会典事例》;材料一:1381年明政府规定:“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1506年又“禁商贩、仆役、倡役、下贱不许服用貂裘。”1521年还规定:“商贾、技艺之家器皿不许用银。” ——《明史》卷67《舆服志》 材料二:清代关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除正税外,还有各种名目的杂税,如康熙年间江西南昌、饶州、吉安、抚州四府,原先的“岁额无多”,但“有司假以侵渔,吏胥又从而苛之,多征且至一二十倍”。 ——康熙《江西志》卷172;材料一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 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经济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2)依据材料二,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泛起‘微澜’”的表现。;材料三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 (3)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唐宋相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变化?并请你据此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延伸探究;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 ;材料1: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明太祖实录》卷252 材料2:顺治年间颁布 “禁海令”,又颁布“迁海令”,强迫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三十五至五十里,不准商船鱼舟片帆出海。 ——教材P28 请回答:材料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指出清朝比明朝政策又有何变化?;材料3: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禁”政策的影响?;;;4.清海禁政策的原因:;问题探究;牛刀小试;(2012年海南文综历史·8)康熙因西洋历史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管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A. 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 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 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 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画面一: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津津乐道于“康乾盛世”时,英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近代前夜的中西方;据说在明朝中后期著名的丝织业城市苏州附近有一个水乡小镇叫盛泽镇,那时你一走进这镇子,听到的全是织绸机的响声,镇上一座石桥上还刻有这样一幅对联: “晴翻千尺浪,风

文档评论(0)

LOVE爱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412243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