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98年度人文教育革新中纲计画:人文社会学科学术强化.doc

教育部98年度人文教育革新中纲计画:人文社会学科学术强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部98年度人文教育革新中綱計畫:人文社會學科學術強化創新計畫 《教育行政經典研讀》 第九次研讀 時間:中華民國99年4月20日 地點: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研究所(教育學院一館407研討室) 導讀者: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鄭新輝 研讀文章: March, J. G., Simon, H. A. (1958). Organizations (Chapter 6: Cognitive limits on rationality) (pp.136-171). New York: John Wiley. 理性的認知限制(Cognitive Limits on Rationality) 壹、本文內容摘譯 一、前言 本書的前三章探討過有關動機與目的如何影響組織中人的行為,並修正古典組織理論將員工視為一種工具的看法。本章以及下一章將分析的焦點放在組織成員的品質:理性人的特徵上。在第七章最後,將歸納這些理性人的特徵及其對組織理論的含意,而本章的目的有二: 1.逐一破除古典組織理論視員工為一種工具的觀點。 2.以新觀點,取代傳統理論不切實際的論點:視組織成員是具有需求、動機與趨力,且在知識、學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有限的。 基於前述目的,本章共分成六部分: (1)闡述人的理性在組織做決定歷程中所呈現的某些特性。 (2)探討組織所做決定是如何成為員工的表現方案或策略。 (3)探討組織認同的現象,依據前述分析結果,以瞭解組織認同是一種智能性的而非動機性的歷程。 (4)探討做決定歷程對工作分工的含意。 (5)探討因工作分工所產生的溝通需求與歷程; (6)更廣泛的探討與決定歷程有關的組織結構命題。 6.1理性的概念 (the concept of rationality) 6.1.1「行政人」的理性與「古典經濟人」的理性之差異 經濟學與統計決定論認為在高度明確與清楚界定的環境中,理性人會做出「最佳的」(optimal)選擇,主要是基於下列幾項假定: 1.假定在做決定的情境中,決策者在選擇行動前,已擁有完整的變通方案(alternative)。亦即變通方案是「給定的」(given)。但該理論並沒有闡述決策者是如何獲得該變通方案的。 2.在選擇任何變通方案後,皆會伴隨著該方案的特定後果。變通方案有三種類型:(1) 確定性 (certainty) 決定:假定決策者對每一變通方案的結果,已有完整且明確的知識。(2) 風險性(risk)決定:假定決策者能明確掌握每一變通方案結果發生的機率。(3)不確定性(uncertainty)決定:假定決策者無法明確指出每一變通方案結果發生的機率。 3.假定決策者一開始即以「效用導向」或「偏好順序」(preference-ordering)針對所選擇的變通方案由最喜歡到最不喜歡加以排序。 4.假定決策者會選擇能符合偏好結果的變通方案。在確定性決定情境中,決策者的選擇是很明確的;在風險性決定情境中,理性被認定為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變通方案選擇,而該效用是依據變通方案所有可能結果的發生機率權重,及其效用的平均值來計算;在不確定性決定情境中,理性的界定變得有其困難。最常被使用的原則是「最小化最大風險」(minimax risk)原則:考慮每個變通方案的最差結果,然後選擇相較於其他變通方案的最差結果,決策者較偏好的選項。另外,還有所謂的「最小化最大遺憾」(minimax regret)原則,則不再此多做討論。 6.1.2 古典理論的瓶頸(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classical theory) 古典理論對理性人的假定存在某些瓶頸。首先,理性的觀念僅存在確定性決定的情境中。在不確定決定情境中,和統計決定理論一樣,對所謂「正確」的界定,可代表任何意義(Marschak, 1950)。其次,古典理論對理性人做決定的機制,必須建立在三個非常重要的需求假定之上:(1)所有備選的變通方案是「給定的」(given);(2)每個變通方案的所有結果都是已知的(確定、風險和不確定性決定情境);(3)理性人對每一變通方案的所有可能結果,有一完整的「效用順序」。 在規範性的決定模式中,任何人皆無法免除此一要求:該模型告訴每個人應該如何去做選擇。然而,如果理性人缺乏資訊,他可能只會以他過去所知的去進行選擇。亦即,他是主觀上的合理(subjectively rational),而非客觀上的合理(objectively rational)。客觀上的合理觀念,假定有某些客觀上的實體存在,包括有真正的變通方案、真正的結果、真正的效用順序。假設果真如此,那為何風險性與不確定性決定也被認為是理性的?假設不是這樣,那為何在理性模式中,僅考慮對可能結果資訊的限制,卻忽略對變通方案以及效用順序資訊的限制。 由現象學的觀點言之,我

文档评论(0)

糖糖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