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十六次
QC小组成果; 1.1工程概述
上海市轨道交通7号线24标含杨高南路站~锦绣路站,锦绣路站~沪南路站两个区间,隧道全长4956.712m,均设计为双线单圆盾构法隧道。
其中杨高南路站~锦绣路站区间隧道单线长约1203m,采用日本三菱土压平衡式盾构机进行掘进,在隧道全长2/3位置,盾构须穿越一大型重要原水箱涵,该涵与区间隧道斜交,该段盾构掘进土层主要为④灰色淤泥质粘土层、⑤1灰色粘土层。
1.2原水箱涵概况
该涵为混凝土结构,断面宽10.26m,高3.2m(详见下页图),该处地面标高约为4.23m,管顶标高约为1.93m,管外底标高(包括0.1的垫层)-1.27m,覆土厚度2.3m,距隧道净高为4.69m。;原水箱与区间隧道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二、小组简介; 1、原水箱涵为杨树浦、浦东、居家桥等水厂的上游原水,日供应量达到180多万立方米,一旦损坏将直接影响浦东、???西中心城区的自来水供应,因此必须严格控制,确保安全、顺利穿越。
2、在建(构)筑物密集的城市采用盾构法修建地铁隧道,盾构将不可避免地须近距离穿越一些重大建筑物或管线,而如何更经济、更快捷、更安全地穿越一直是盾构法隧道施工值得探讨及研究的课题,从而进一步提高盾构法施工技术,减少投入,提高效益。
3、总结一套较为成熟的盾构近距离穿越重大建(构)筑物及管线隧道掘进施工方法,为不断拓展盾构法隧道工领域打好扎实基础。; 1、目前,由于城市交通需要,盾构须近距离穿越重大建筑物、管线现象已逐渐增多,施工难度也日益增大。而以往盾构法施工隧道大部分设计在无重大建筑物、管线的地段或公路下方,以减少施工风险。
2、在盾构穿越重大建筑物、管线等施工技术方法中,主要有:
①建筑物、管线提前拆迁或废弃不用;
②对建筑物、管线提前加以各种保护,或支撑、或加固等;
③通过优化、改进盾构掘进施工技术,减少对建筑物、管线的干扰,从而达到保护的目的。
④或上述三种方法结合利用。
3、在盾构穿越原水箱涵段将有两大难题:
①穿越原水箱涵前及过程中施工参数的设定。
②穿越后对原水箱涵后期沉降的控制; ;五、确定目标;六、原因分析;七、要因确认;;八、制定对策;
实施一、加强员工技术培训 选贤任能
由于我部盾构操作人员实战经验较少,尤其是面对重大危险源部位施工操作和控制普遍缺乏施工经验。
1、聘请有关专家现场讲解
由于上海轨道交通7号线24标同时四条隧道盾构掘进,主要人员较缺乏,且经验也不丰富,为确保本项目顺利开展、盾构安全掘进,我们采取在内部选拔各岗位优秀员工,盾构掘进前一个月进行专项培训、利用晚上进行学习,并先后多次邀请上海市安质监站、申通项目公司、上海隧道股份相关专家到现场为技术人员、一线员工讲解先进施工技术和经验,尤其是针对盾构法施工中易出现的安全、质量隐患进行系列的案例分析,效果明显。同时,项目部采取“师带徒”措施,多带出几个岗位能手,增强技术储备,把施工遇到的难题及时解决。; 2、加强对施工人员技术交底制度
盾构穿越前,根据工序要求编制了详尽的安全技术交底及应急须知,张贴至各相关部位,要求施工人员能有效掌握、熟练应用。同时,在每日班前点名时由项目经理、生产副经理、总工、技术人员针对当天施工的重点、难点,对参与施工的每个人员进行现场安全、技术交底。穿越全过程由技术人员24小时旁站监督,直接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 ①土压力的设定:
由于试验段处于竖曲线上,坡度在6‰~16.5‰间,距原水箱涵有2m的高差,盾构正面土压受力逐渐变化,为消除相对的土压差,土压力根据埋深设定为0.19~0.22kg/cm2间,实际施工中采用插入法及时调整土压力,并根据地面变形情况作相应调整。
②推进速度:
推进速度比穿越箱涵段稍快设定,控制在2.5~3.5cm/min,一旦盾构偏移轴线过大或地面变形偏大,就及时调整推进速度。 ③出土量:
严格控制出土量,防止超挖和欠挖。在穿越过程中,每环出土量控制在98%左右。
④盾构姿态控制:
穿越过程中盾构姿态变化不宜过大、过频;并且严格控制隧道平面与高程偏差引起的隧道轴线折角不超过0.2%,盾构切口与盾尾平面、高程偏差控制在15mm以内。;⑤·同步注浆及壁后补压浆:
由于可硬性浆液可减少后期沉降,穿越时同步注浆采用可硬性浆液,考虑到浆液多引起隧道上浮,注浆量为2.4~2.8m3,即建筑空隙的145%~170%;浆液配比如下表:; 实施三、完善监测方案 确保监测效果
1、监测布点要点
原水箱涵主要采用直接点、地表监测点、深层监测点相结合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