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少数民族歌舞.doc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湖南少数民族歌舞

湖南文化课简案 2009.下 活动内容湖南少数民族歌舞活动时间1课时活动目的通过交流,了解湖南的少数民族服饰特色 活动重点交流活动准备教师和学生事先收集资料活动过程: 宣布本次课的主题。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湖南少数民族歌舞特色。 课堂交流 ? 土家摆手舞? HYPERLINK /english/rm/baishouwu.rm \t _blank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摆手舞起源于远古时代,明清时期尤其盛行。摆手舞又名“社巴”,整个活动以舞蹈、唱歌等为表演形式,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内容。祭祀仪式毕,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摆手舞亦为一种古代战舞,土人作战前跳此舞以助长士气。跳摆手舞时击大鼓、鸣大锣、气势宏浑壮阔,动人心魄。舞蹈时手脚呈同边动作,踢踏摆手,翩跹进退,成双成对,意境生动。 ? 梯玛神歌 ????梯玛,土家语,俗称“土老司”,意为“敬神的人”。土家族一年一度的“调年摆手”敬神祭祀活动,都由梯玛一手执掌,祭祀过程中梯玛演唱的敬神之歌就叫“梯玛神歌”。 梯玛神歌的音乐旋律源于远古土家部落的牛角号,而其舞蹈摆手舞源于古代巴人的“巴渝舞”。 梯玛神歌渊源久远,精深博大,它通过叙述土家族的起源、繁衍、战争、迁徙、开荒斩草、安居乐业、生产生活等,涉及天上地下、人间万物、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甚至生命价值、哲学世界,它深涵着音乐、文学、语言、民俗等多种学问,堪称土家族古文化的宝库。它是土家族—部光辉的民族史诗,谁破解了它深隐的“密码”,便可探寻出土家族历史的千古之谜。 ? 土家族原始戏剧——茅古斯? HYPERLINK /english/rm/maogushi.rm \t _blank  ????茅古斯,土家语,即“浑身长毛的古人”。茅古斯舞起源于远古土家先民“阳秽避邪,禳灾纳吉”的祭祀仪式及祭奠先人、承传祖风的崇祀大典。表演人数不限。表演时,结草为服,赤体以舞。主要表现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筚路蓝缕的创世活动,被称为“中国舞蹈的最远源头”、“原始戏剧的活化石”。 ? 大庸阳戏 ????大庸阳戏早先叫“杨花柳”,实为一种卖艺乞丐唱曲。后经教字垭犀牛潭人家覃氏一家班加工改造,渐次流传。两百多年后,已逐步完善成为行当齐全的地方剧种。阳戏语言通俗,生活气息浓。表演重做工少武打,适宜演文戏、家庭戏、悲剧。唱腔由正调和小调两部分组成,共17个曲牌,正调唱腔用真假嗓结合演唱,尾腔翻高八度,又叫“窄音”,此为大庸阳戏之主要特点。大庸阳戏已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及传统剧目,在沅澧流域颇负盛名。 ? 土家傩戏 ????土家傩戏源于土家族祭神的“还傩愿”,所谓“还傩愿”,就是向傩公、傩娘许愿心,还傩愿时,一般要举行祭祀仪式,唱傩愿戏。傩戏本于各地不尽相同,但必唱孟姜女故事,如《姜女下池》、《姜女晒衣》等;还要表演傩技,如上刀梯下火海、踩铧口、滚刺床等。土家傩戏舞蹈动作夸张,随意性强,且与气功结合,有着若干高难、神秘动作。唱词通俗,道白风趣,唱腔简单朴实,用锣鼓伴奏,表演道具多是牛角、司刀、神卦、开山刀等,具有强烈的???族色彩。土家傩戏与土家梯玛跳神、茅古斯舞及摆手舞等系列活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古老神奇的傩文化现象,具有突出的人类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苗族绺巾舞 绺巾舞为苗族祭祀性舞蹈,以手拿的法器(绺巾)而得名。多用于傩愿、接龙、椎牛等祭祀活动之中。流布于湘西州花垣、凤凰等苗族聚居县。其舞蹈功能是压邪、镇恶、灭害、除灾、谢神、还愿等。绺巾由12-24条绣花布巾联缀而成,长约40厘米,上带宽3厘米,下端宽7厘米,由一根长30余厘米的木棒穿上作柄。每做完一堂法事,则户主必馈赠一条绺巾。因此,这种法器也是苗巫功果的见证。跳绺巾舞时,苗巫身穿红色质袍,头戴黑色帽,帽顶缝一排猪毛,前面围一道凤冠。他左手握绺巾,右手握司刀。其基本动作有:“三拜”、“撒梅花”、“拜五云”、“拜将”、“飞巾”、“扬尘”等。其动作柔中有刚,庄重有力。其歌曲的音乐节奏自由,可长可短,可随引腔,但甩腔大都相同,且以锣鼓伴奏。 活 动 反 思

文档评论(0)

zw404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