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金属腐蚀理论及应用试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金属腐蚀理论及应用试题

2015年金属腐蚀理论及应用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 标准电位:标准电极电位(势),指的是当温度为25℃,金属离子的有效浓度为1mol/L(即 HYPERLINK /view/758459.htm \t _blank 活度为1)时测得的 HYPERLINK /view/987935.htm \t _blank 平衡电位。 平衡电位:当金属正离子进入溶液成为水合金属离子后,由于静电作用不仅水合了该金属正离子能回到金属中去,而且也能将溶液中水合了的其他正离子吸引到金属上去。当这两个相反过程速率相等且又可逆时,会产生一个稳定的电极电位,称为平衡电位 腐蚀电位:在金属腐蚀过程中,腐蚀金属电极表面上常常有两个或更多个电极电极反应同时进行,当这些电极反应的阴极反应和阳极反应痛同时以相等的速率进行时,电极反应将发生相互耦合,阴、阳极反应的电位由于极化原因而相互靠拢,最后达到一个共同的非平衡电位,此电位称之为混合电位,也称为腐蚀电位。 绝对电位:电极和溶液界面上进行的电化学反应称为电极反应。电极反应可以导致在电极和溶液的界面上建立起离子双电层。双电层两侧的电位差,即金属和溶液间产生的电位差构成了所谓的电极电位。也称绝对电极电位。 选择性氧化:?在多个元素氧化过程中,存在着竞争氧化的现象,即存在着某一个元素优先氧化的问题,这个现象叫做选择性氧化 二、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 含有二氧化碳的软水,通过两套不同的供水系统,(1)软水流经铜管进入镀锌的钢水槽,半年左右镀锌的钢水槽发生穿孔腐蚀;(2)软水流经镀锌管后进入镀锌的钢水槽,四年多尚未发现镀锌的钢水槽有局部腐蚀。请问这是为什么? 答:(1)软水含有CO2呈酸性,为导电的腐蚀介质。铜与锌、铁比较,无论标准电位还是电偶序,其电位数值都较高,因此,理论上会发生电偶腐蚀。其原因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性:如果铜管与镀锌水箱直接连接,在连接处附近会发生电偶腐蚀,导致水箱泄漏。第二种可能性:如果采取了绝缘措施,对铜管而言,水中含氧可发生氧去极化腐蚀,即阳极Cu→Cu2++2e,阴极O2+4H++4e→2H2O,结果使水流经铜管后含有了Cu2+离子。含有Cu2+离子的水进入水箱后,与锌发生置换反应,实质是发生了铜离子还原的阴极反应Cu2++2e→Cu(Cu2+是极强的氧化剂),使铜沉积于水箱的靠近进口的部分表面,这样沉积铜的表面为阴极,金属锌为阳极,发生了间接电偶腐蚀。当镀锌层消耗后漏出铁时,铁仍为阳极,继续腐蚀,直至穿孔。 (2)不存在电偶腐蚀问题,发生的腐蚀为均匀腐蚀,而且镀锌层在常温水中耐腐蚀性较好,所以使用寿命更长。 2. 有三种材质及所流过的介质都完全相同的管道。其中①管内为裸管,②管内有涂层,但涂层质量较差,③管内有涂层与线状牺牲阳极联合保护。请判断这三种管道哪种最先穿孔,哪种管道使用寿命最长? 答:使用时间最长的为③,内为裸管的管道将先穿孔,管内有涂层与线状牺牲阳极联合保护的管道寿命最长。在钢表面单独涂敷有机涂层,是因为有机涂层固有的真空腐蚀等缺陷,必定会有水分子通过针孔渗透到刚表面导致腐蚀,因为钢腐蚀时形成的腐蚀产物对钢机体没有保护性,腐蚀继续进行,腐蚀产物膨胀使有机涂层开裂,脱落,所以单独涂覆有机涂层的效果不好。采用阴极保护时候,保护电流大,成本及维护费用高。采用有机涂层+阴极保护,用阴极保护解决有机涂层腐蚀出的缺陷,有机涂层完全覆盖则可以减少总体的保护电流,成本降低,可靠性增高。 3. 为什么镀锌的水桶在温度较低的自来水中很耐蚀,而在热水中使用易发生穿孔腐蚀? 答:温度升高,金属的孔蚀倾向增大。当温度低于某个温度,金属不会发生孔蚀。这?个温度称为临界孔蚀温度(CPT)?,CPT愈高,则金属耐孔蚀性能愈好。自来水中含有Cl—,Cl—对锌的腐蚀促进作用很大。温度较低时,锌表面生成的氧化膜具有保护作用,所以腐蚀发生的很慢;当温度较高时,Cl—会破坏氧化膜,使其失去保护作用,进而使基体发生点腐蚀。 三、奥氏体不锈钢与铁素体不锈钢均会产生晶间腐蚀,它们的机理有何异同?(10分) 答:①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机理主要有“贫Cr理论”,?晶界区选择性溶解理论,阳极相理论,吸附理论?: (1)“贫Cr理论”?:含碳量较高的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是由于晶界区的贫铬所引起的。C在奥氏体中的饱和溶解度0.02%,不锈钢的C含量一般都高于这一数值。当不锈钢固溶处理后,C处于过饱和状态。当不锈钢再次经过敏化温度范围(600~800℃)加热后又处于腐蚀介质中时,由于在加热过程中沿晶界析出了铬的碳化物,导致晶界附近铬的含量下降而出现贫铬区,当贫铬区铬的含量低于某种腐蚀介质的最低耐蚀铬含量要求时,贫铬区作为阳极被腐蚀。由于贫铬区很窄,又紧挨着晶界,所以表现为晶界腐蚀。(2)晶界区选择性溶解理论?:不

文档评论(0)

骨干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