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第九周音乐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年级第九周音乐教案

刘 沛 教 研 片 教 学 设 计 课题歌曲《乃哟乃》欣赏《杵歌》 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和表演《乃哟乃》,初步感受土家族儿歌的特点,体验土家族民歌的风格和韵味。 2、能初步听辨高和低的音,并能随着音乐准确地读出节奏和歌词。 3、引领学生走进土家族的山寨,再说一说、听一听、唱一唱、演一演中丰富音乐体验,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4、能够主动参与小组的活动,在活动中拉近于音乐的距离,感受学习的快乐和合作的快乐。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感受并表现土家族歌曲的特点教学难点用茶杯、碟子、碗或其他打击乐器演奏《乃哟乃》教具准备电子琴、音响、各种打击乐器等教学课时2课时累计课时17-18教 学 过 程修改第一课时 《乃哟乃》 一、组织教学 强调坐姿,师生问好! 二、导入 教师出示三段音乐:新疆《达坂城的姑娘》、蒙古族《草原就是我的家》、土家族《乃哟乃》(生跟师一起做各民族舞蹈动作)不同的少数民族有不同的经典动作,而且音乐也不一样。 三、新授 1、今天老师带大家还要走进一个民族,——土家族。 2、了解吗?没关系,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家族。 欣赏图片(打溜子、牛角号、吊角楼、摆手舞)(放《乃哟乃》伴奏当背景音乐3遍)讲解词:土家族是一个大山的民族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土家族的先民们就在湘西、贵州一带生活,逐渐形成了他们单一的民族。说起土家族呀,还真有意思!他们个自己没有文字的民族,可是土家族的人们却很聪明能干,他们凭借着原始的舞蹈,古老而又质朴的歌谣,把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保存至今。土家族可称得上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年的正月和三月,土家族人都要过一个非常隆重而又热闹的节日,就像咱们汉族人每年都要过春节一样,你们猜猜看是什么节日呢? 还是让我来告诉你们吧,还是让老师来告诉大家吧:这个节呀叫社巴节。说起这个社巴节呀我们不得不提到摆手舞。为什么呢?因为在社巴节上最好看、最热闹的就要数摆手舞了。 3、欣赏土家人怎样跳“摆手舞”的。(视频) 4、教师提问:土家族姑娘在说什么?再看一遍听一听!(“乃哟,乃哟乃”) 5、其实她们在读这三个字“乃哟乃”,是什么意思呢?“快快来”。 6、那我说乃哟乃,你应该回答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 7、师:“乃哟乃”,我在呼唤,你们呢? 生回答:“乃哟嗬”。书上有一些图形普,让我们伸出小手指,指着书上的音乐小人再听歌曲,看看他们的位置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原唱。 8、师:位置怎样?生:高低不一。师:这说明?生:声音是高低不同的。师:也就是说歌曲的旋律是有高有低的。 9、师:同学们还会发现这些音乐小人他们服装的颜色是不一样的,有()生:黄、绿、红。教师出示音乐图版:黄:5 绿:3 红:1 10、师:同学们跟老师配合我们来唱一唱音符,我唱前半句,你们唱后半句。教师弹琴。 11、“乃哟嗬”其实是由三个小音符组成的, 唱一唱这三个音。 12、生一句,师一句,唱完。 13、跟琴唱一唱,不准地方听琴。 14、跟琴完整演唱。速度加快来唱(跟伴奏) 15、纠正不准确的地方,再来一遍。 16、教师出示乐器:三角铁、双响筒、铃鼓,学生自行为乐曲伴奏。 四、拓展 1、做个小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教师教授摆手舞动作) 2、土家族小宝宝的摇篮。(背景音乐《土家摇篮曲》) 3、师:乃哟乃 生:乃哟嗬 4、最后完整唱一遍。 五、总结 老师:“乃哟乃”,生:乃哟嗬,记住歌曲的题目了吗?生:“乃哟乃” 第二课时 歌曲《乃哟乃》欣赏《杵歌》 教学过程 一、复习《乃哟乃》 1、学生齐唱《乃哟乃》 2、分组演唱《乃哟乃》 3、指名学生演唱歌曲 二、请同学用茶杯、碟子、碗为歌曲《乃哟乃》伴奏 1、教师先示范演奏 2、学生试为歌曲《乃哟乃》伴奏 3、学生自己演练伴奏 4、指名学生展示演奏 5、学生齐唱《乃哟乃》指名学生伴奏 三、请同学们试用其他打击乐器演奏《乃哟乃》 四、欣赏《杵歌》: 扩展资料: 杵歌——民间劳动歌的一种,也称舂米歌,流行于黎族、高山族、景颇族等地区,(舂米就是把谷粒放在石臼里捣去皮壳或者捣碎)且歌且舞的舞蹈形式,有“杵音”“杵乐”“杵舞”等称,以居住在台湾日月潭边邵人的杵歌最为著名。曲调结构短小,节奏规整,音域不宽。杵歌中,大多数是辅音(即哎、呀、鲁、耶等等此类字符),伴唱歌曲多是古调民歌和传统的词曲,也有新作,但都充满田园风味。 “杵歌”源于劳动生活,舂粟多在室内地面挖一臼形洞,底铺盘石,将粟谷倒入,用两头粗中间细,长约2米余的木杵舂米,后来逐渐发展为多人表演的歌舞。舞时,由于杵之长短,粗细不同,舞者用力或轻或重,从而形成一组天然的木石乐音,而且用称作“塔刊”的竹筒乐器击地声作为伴奏。表演时,舞者随歌挥杵,交错敲奏,忽聚忽散,错落有致;时而踏地、轻

文档评论(0)

cbf9679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