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感官审评-.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茶叶感官审评; 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与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 ;;环 境;;用 具;审评杯碗:白色瓷质,大小、厚薄、色泽一致, 可分为初制茶(毛茶)审评杯碗、精 制茶(成品茶)审评杯碗、乌龙茶审 评杯碗。;评茶盘:木板或胶合板制成,正方形,23cm边长 *3.3cm边高;盘的一角开有缺口,缺口 呈倒等腰梯形,5cm上高*3cm下高;涂以 白色油漆,要求无气味。;分样盘:木板或胶合板制成,正方形,23cm 边长*3.3cm边高;盘的两端各开一 缺口,涂以白色油漆,要求无气味。 ; 叶底盘:黑色小木盘或白色搪瓷盘;小木盘为正方形, 10cm边长*1.35cm边高,供评审精制茶用; 搪瓷盘为长方形, 23cm边长* 17cm边宽* 3.0cm边高,一般供审评初制茶和名优茶叶 底用。;用 水;人 员;审 评;1. 取样方法;2. 审评内容;3. 审评方法; 茶汤制备方法: 称取样茶3.0g投入审评杯内,茶水比为1:50,注满沸水,加盖,计时;到规定时间后,将杯内茶汤滤入审评碗内,留叶底于杯中。 审评顺序:开汤后,按香气(热嗅)、汤色、香气(温嗅)、滋味、香气(冷嗅)、叶底的顺序逐项审评。 ;审评因子的审评要素 ;内质审评方法;;尝滋味:用茶匙从审评碗中取一浅匙吮入口中,茶汤入口在舌头上循环滚动,使茶汤与舌头各部位充分接触,并感受刺激,随后将茶汤吐入吐茶桶或咽下;茶汤温度一般在50℃左右较合评味要求。;不同茶类茶汤的冲泡时间;;审评结果与判定;对样审评;合格判定:以成交样品或(贸易)标准样品相应等级的色、香、味、形的品质要求为水平依据,按规定的“八项”审评因子和审评方法,将生产样品对照(贸易)标准样品或成交样品逐项对比审评,判断结果按“七档制”方法进行评分。 结果计算:茶叶审评总得分 Y=A1+B1+C1+D1+E1+F1+G1+H1。 结果判定:任何单一审评因子中得-3分者判为不合格;总得分≤-3分者为不合格。;各类成品茶品质审评因子;七档制审评方法;茶叶品质顺序排列;???类茶品质因子评分系数(%);结果评定:根据计算结果审评的名次按分数从高到低的次序排列。 如遇分数相同者,则按“滋味→外形→香气→汤色→叶底”的次序比较单一因子得分的高低,高者居前。;因子;茶叶感官的相关检验标准;茶叶感官指标易出现不合格情况及原因分析;主要原因: 1、生产企业不熟悉产品标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造成 不懂或随意标注茶叶的等级。 2、生产企业谋取高利,将等级标高,误导消费者,提高价钱,促进茶叶销量。 3、茶叶包装工艺中没有严格选取相应的茶叶包装,误包装或乱包装等。 ;品质不合格:茶叶自身品质有问题,如绿茶中外形色泽暗绿、汤色淡薄、香气有陈味或霉味等其他异劣味、滋味带有苦涩味或糊味、叶底色泽暗等。;主要原因: 1、茶叶储存不当,受光照、温度、湿度、氧气影响。 2、茶叶加工工艺不当,如杀青不到位易出现苦涩味;干燥不够水分超标易出现霉味,干燥过高易造成外形爆点多、香气及滋味有糊味、严重着汤色有黑色小糊渣沉淀。 3、生产企业质量把关不严,如出厂检验不到位等。 ;;外形不符:茶叶的形状不符合标准的产品标准,如扁形茶产品标准执行DB52/T 442.1-2010 《贵州绿茶 卷曲形茶》,颗粒形茶产品标准执行DB52/T 442.1-2010 《贵州绿茶 卷曲形茶》,绿茶毛峰产品标准执行DB52/ 478-2005《湄潭翠芽茶》等。;主要原因: 1、生产企业不了解或者不知道自己生产的茶叶对应的产品标准。 2、生产企业只注重茶叶的生产“量”及销售“量”,没有从生产到销售步步把好质量关 3、生产企业包装不规范,乱用包装盒。 ;;茶叶感官指标不合格建议;感谢大家 !

文档评论(0)

糖糖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