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连理工高等物理化学大作业
共价有机骨架(COFs)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引言:
在过去的十年里,由于纳米多孔材料在气体存储、气体分离、超疏水相互作用、催化、能量转换、能量存储和光电性能等方面的出色表现和广泛应用而引起了众多化学家的兴趣。化学家们已经发现并合成了多种多样的孔材料。但是,在网状化学的概念提出以前,对于共价有机骨架多孔材料的合成是十分困难的。网状化学运用拓扑学的方法,设计并构建模块以指导孔材料的合成1。
运用网状化学成功合成的第一类孔材料是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在这种材料中,金属离子作为中心离子,有机化合物作为配体,以配位键形成有机无机杂化多孔材料。MOFs材料因其中心离子和有机配合物的多样性以及材料的可修饰性,展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潜力。2005年,Yaghi小组首先报道了利用拓扑学理论设计合成出由共价键连接的孔材料,即共价有机骨架(COFs)材料2。这篇标志性文章的发表对COFs材料的化学合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该材料在功能探索方面也具有巨大的潜力1。
因为COFs材料是由轻元素通过共价键连接的,所以具有较低的分子质量和较好的热力学稳定性。依据COFs材料的维度,可以将其分为2D和3D的COFs材料。2D的COFs材料是层状结构,类似于石墨,其在光电性能上表现出很好的潜力,由于其中碳原子采用sp2杂化,形成离域电子体系,是很好的导电材料。而3D的COFs材料是碳原子通过sp3杂化成键,形成三维立体结构,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而其质量又很低,估计在储氢上会有应用。
本文将从COFs材料的合成和应用两方面来介绍这种新型材料。
COFs材料的合成
对于可逆反应,在化学反应进程中,不仅包含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还包括生成物的化学键断裂和再形成。COFs材料的合成过程便是可逆过程,这种键的形成、断裂、再形成的过程,给予材料在合成过程中自我校验的能力,修复不规整的部分并形成较为完美的晶体多孔聚合物。所以实现热力学控制的可逆反应就成为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根据共价键连接方式亦即反应物的种类可将COFs材料的合成分成以下三种:苯硼酸类合成路线、通过亚胺键连接、氰基自聚方式。下??a中列出了合成COFs材料主要的连接方式及可逆反应方式3。下图b是已经成功用于二维和三维COFs材料的单体1 ADDIN EN.CITE EndNoteCiteAuthorFeng/AuthorYear2012/YearIDText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IDTextDisplayText(Feng, Ding et al. 2012)/DisplayTextrecorddatespub-datesdate2012/date/pub-datesyear2012/year/dateskeywords/keywordsisbn0306-0012/isbnwork-typeReview/work-typetitlestitle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titlesecondary-titleChemical Society Reviews/secondary-title/titlespages6010-6022/pagesnumber18/numbercontributorsauthorsauthorFeng, X/authorauthorDing, XS/authorauthorJiang, DL/author/authors/contributorslanguageEnglish/languageadded-date format=utc1402207924/added-dateref-type name=Journal Article17/ref-typeauth-addressJiang, DL (reprint author), Natl Inst Nat Sci, Inst Mol Sci, Dept Mat Mol Sci, 5-1 Higashiyama, Okazaki, Aichi 4448787, Japan#xD;Natl Inst Nat Sci, Inst Mol Sci, Dept Mat Mol Sci, Okazaki, Aichi 4448787, Japan#xD;Beijing Inst Technol, Coll Mat Sci amp; Engn, Beijing 100081, Peoples R China#xD;Japan Sci amp; Technol Agcy JST, Precursory Res Embryon Sci amp; Technol PRESTO, Chiyoda Ku, Tokyo 1020075, Japan/au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