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pptVIP

《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基础知识梳理:把握标题 ;一、基础知识梳理:掌握知识点 ;二、疑难训练解析:实践特征;1.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直接现实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物质性(基本要素、过程及结果) (2)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新的事物、新的社会关系) (3)社会历史性(社会关系中、不同历史阶段);(4)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统一,体现了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贯穿着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例2:(2014全国大纲卷30)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 ; 3.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产生,直接、间接经验)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三提)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服务、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例3:(2014北京卷27.)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 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③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认识的反复性(原因:主体、客体, 过程: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2.认识具有无限性(对象、主体、基础——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 3.认识的上升性(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例4:(2014浙江卷30)不久前,研究人员发现,把健康成年小鼠置于黑暗中一周后,它们辨别音高的能力也可显著提高。此前,科学界通常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幼年阶段,且需要更长的时间。这表明??? ①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 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③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 ④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二、疑难训练解析:真理;三、知识拓展延伸 :建立知识联系;四、知识运用提升:欣赏《丝路》;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化,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发达国家经济实力虽日渐衰落,但在短期内其主导和影响世界经济的能力仍未发生根本的变化,仍是控制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及全球治理的主要力量。欧美日正在不断强化其主导权,美国推动的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谈判,将中国排除在外,企图掌控和影响下一轮国际贸易规则主导权。 ?   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已经推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球经济中心开始由发达国家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建设“一带一路”,正是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提出的主动应对之策。 ;四、知识运用提升:一带一路的背景;随着改革举措的陆续推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将进一步上升。但中国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但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对东亚及东南亚沿海各国的经贸合作和双边关系,仍有拓展和巩固的空间,海上之路的合作仍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起步较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中国经济的全面振兴及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西部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而向西开放通过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有力促进内陆和沿边的对外开放,加快推进中西部的经济发展进程。 思考:从知行统一的角度谈谈我国为什么要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外交不断推出新理念,提出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丰富了和平发展理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践行亲、诚、惠、容的理念,树立正确的义利观;2013年,中国外交接连打出新倡议,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一系列重大合作倡议;但是有人据此认为“一带一路”是新版的“马歇尔计划”。中国已经放弃了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外交理念。 ;从认识论的角度辩论中国

文档评论(0)

sunhao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