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6.5 宇宙航行 优秀课件
;人类对未知太空的探索永不止歇;中国的航天事业飞速发展圆了飞天之梦;知识回顾;导入新课;第五节 宇宙航行;内容解析;设地球的质量为M,卫星的质量为m,r是轨道半径,由于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角速度与周期和轨道半径的关系如何呢?;二 . 宇宙速度;牛顿实验中,炮弹至少要以多大的速度发射,才能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分析:在地面附近绕地球运行,轨道半径即为地球半径。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得:
∴ ;这就是物体在地面附近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
结论:如果发射速度小于7.9km/s,炮弹将落到地面,而不能成为一颗卫星;发射速度等于7.9km/s,它将在地面附近作匀速圆周运动;要发射一颗轨道半径大于地球半径的人造卫星,发射速度必须大于7.9km/s。可见,向高轨道发射卫星比向低轨道发射卫星要困难。;第一宇宙速度的意义: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卫星在地面附近环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所必须具有的速度,所以也称为环绕速度。;大小:
第二宇宙速度的意义:使卫星挣脱地球的束缚,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注意:发射速度大于7.9km/s,而小于11.2km/s,卫星绕地球运动的轨迹为椭圆;等于或大于11.2km/s时,卫星就会脱离地球的引力,不再绕地球运行。;大小:
第三宇宙速度的意义:使卫星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注意:发射速度大于11.2km/s,而小于16.7km/s,卫星绕太阳作椭圆运动,成为一颗人造行星。如果发射速度大于等于16.7km/s,卫星将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的空间。;区分概念;所谓同步卫星,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和地球具有相同周期的卫星,T=24h,同步卫星必须位于赤道上方距地面高h处,并且h是一定的。同步卫星也叫通讯卫星。
由
得:
T为地球自转周期,M、R分别为地球的质量、半径。代入数值得;三 .梦想成真;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苏联发射成功。
1961年4月12日,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进入东方一号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圈。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踏上了月球,在另一个星球上留下了人类的足迹。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进入太空。
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人类的航天事业获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其中也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牺牲。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舱时在大气层中解体,7名航天员全部遇难。;地球和月亮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两粒尘埃,还有更为广阔的未知世界需要我们去探索。;课堂小结;第二宇宙速度——使卫星挣脱地球的束缚,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使卫星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3.梦想成真
飞天的梦想已然成真,人类已经迈向了太空,进入更为深远的探索。;高考链接;A. 飞船在Gliese581c表面附近运行的周期约为13天 B. 飞船在Gliese581c表面附近运行时的速度大于7.9km/s C. 人在Gliese581c上所受重力比在地球上所受重力大 D. Gliese581c的平均密度比地球平均密度小; 2.(07上海)宇航员在地球表面以一定初速度竖直上抛一小球,经过时间t小球落回原处;若他在某星球表面以相同的初速度竖直上抛同一小球,需要经过时间5t小球落回原处。(取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10m/s2,空气阻力不计);解:(1)设竖直上抛小球初速度为v0,则;课堂练习; 2. 人造地球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是指物体( )
A.不受地球引力的作用
B.受到的合力为零
C.对支持它的物体没有压力
D.地球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平衡; 3. 假设地球的质量不变,半径增大到原来的2倍,那么从地球发射人造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应为原来的( )
A. B.1/
C.1/2倍 D. 2倍; 4. 卫星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试估算最小周期为多少?;解:在地面附近有
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
两式联立得; 1. 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