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节 王弼的“贵无”论; 王弼,字辅嗣,河南焦作人(一说山东金乡人,肖、李)生于公元226年,卒于公元249年,是晋魏时期一位著名的玄学家,少年即享高名,死时年仅二十四岁,他是一个不多见的早熟者,晋人何邵为其作传称:“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颇为时人所重,当时的玄学首领何晏赞之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同上) ; 王弼确是一位后来居上的玄学家,他的思想大大超过了同时代一切人的水平,唱出了魏晋一代的哲学新风。王弼通达超拔,才识卓杰,善谈玄理,不治名高。何晏曾想把他提拔为黄门侍郎,(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的官)但因官吏之间的争斗而未能提上去,直到死,也只在何晏门下做了个“尚书郎”(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他善于辩论,在辩论之中,常以自己之长笑讥他人。因此,为士君子所嫉妒,有孤傲不群之象。正始七年,司马氏控制曹魏政权以后,曹爽、何晏被杀,王也遭诛连,“以公事免”,同年秋病死。 ;王弼的父亲王业,祖父王凯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之一的王粲是亲兄弟,战乱时,王粲、王凯曾避乱荆州,刘表以自己女儿嫁王凯,故王业又为刘表之外孙,刘表当时号称八骏之一,割据荆州,尤重儒业。王粲则深为学者蔡邕所重,蔡邕有书近万卷,晚年曾载数车送给王粲,王粲死后,书尽归王业所有,故王弼有书可读。; 王弼虽年仅二十四,但著书颇多,现在留下来的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微指略例》《论语释疑》等。; 王弼是正始玄学的主要代表。
正始名士的作风和气派:
首先,他们都是政治地位很高而又掌握经济实权的贵族,生活豪侈奢汰。
其次,他们出于贵族生活的需要,求长生,求房中术,因而好服“五石散” 。
第三:他们都好玄理,尚清谈。 ; 王弼的本体论哲学主要讨论了六个方面的问题:
1、有无本末的关系问题,属于本体论世界观的范畴;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属于运动观问题;
3、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属于认识论范围;
4、情与性的关系问题,属于人性论问题;
5、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即玄学哲学与封建政治的关系问题;
6、众与寡的关系问题,实质是一个统治者怎样实施阶级统治和阶级专政问题。;一、“以无为本”的唯心主义本体论
在王弼前,《老子》就提出过“有生于无”的思想,但在老子那里, “无”是“道”的代名词。王弼把老子这一思想作为自己思辨的起点,对“无”作了唯心主义的解释。王弼认为,世界的本体是“无”,世界的现象,具体事物是“有”,“有”是“末”,“无”是“本”,“有”是本体的“无”的表现,纷繁复杂的现象世界就统一于本体的“无”之上。他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老子》四十章注)这就是说,天下万物都是以有为生的,但有的始基,则是以无为本。故他又说:“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通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周易,复卦》注)又说“天地虽广,以无为心”(《老子》三十八章注)这些都是说,世界的本体是无,有只是无的外在表现和作用。;什么是王弼所说的“无”和“有”呢?王弼所说的“无”,并不是等于零,不是没有,而是一种无形、无名、无状的本体,是一种无任何相对性,无任何规定性的绝对,是一种听不到,看不到,摸不到,嗅不到的无任何客观内的抽象绝对。因此,无也是一种存在,只不过是无规定性的存在,正因为“无”无任何规定性,它才能产生一切,主宰一切。为什么呢?因为“有形则有分”。即具体的有形的,有规定性的东西,就有分别,“分则不能统众”,意即能分别出来的东西就不能成为众多事物的根据。他以声音和形象为例来说明,说:音如果表现为声,那么它不属于宫,则属于商,或者属于别的角、徵、羽声调;象一旦表现为形,那么它不是方的,就是圆的或者是其它的什么形状。因此,只有无声之音才能形成各种声音,无形之象才能形成各种形象。王弼所说的:“有”就是有具体定性的事物。;其一:用体和用,本与末的关系来论证以无为本。
王说:“虽盛业大富而有万物,犹各得其德,虽贵以有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老子注》三十八章)这就是说,客观世界尽管丰富多彩,但却是以无为体,世界万物只不过是无的功用的表现而已。无是本体,具体事物都是无的“用”,是对无的力量的说明和佐证。“无”与“有”的关系,又被他视作本与末的关系,王不满于过去的唯心主义者已达到的认识水平。不是停留在事物是由某种精神性东西产生的议论上,而是深入一步。提出了事物有其本质方面(本),也有其现象(末)方面,现象与本质是不同的,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之上,要深入到本质去,在本质与现象,本与末的关系上,他是重本轻末的。因此,他说“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崇本息末而已矣”(《老子微指略例》)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