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同位素标记第五章
放射性药物化学;[目的];一、药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一、药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一、药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又称为肝肠循环(enteroheptic cycle)。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此现象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些由胆汁排入肠道的原型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G,极性高,很少能再从肠道吸收,而大部分从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如氯霉素、酚酞等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高,分泌人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动物实验显示,抗菌药物抑制肠道细菌后,可降低某些药物的肝肠循环。肝肠循环可使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延长多少取决于进入肝肠循环的量与给药量的比例。
;一、药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一、药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药物生物利用度
通常人们在服药后,最关心的是药物的治疗效果大小和出现治疗效果的时间。药物进入人体后必须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才能发挥治疗作用,并且血液中的浓度要达到有效浓度,否则无治疗效果。但若血药浓度太高、超过最小中毒浓度又能导致中毒。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又称生物有效度或生物可用度。它是指经静脉外途径给药后被吸收进人血液循环的相对量和吸收速度,即吸收比率(量)和吸收速率(速度)。一般用吸收百分率表示。
例如静脉注射给药,药物是直接输入血管,100%进入血液循环,就没有吸收过程。但是口服药必须经胃肠道吸收,其吸收程度与速度的高低和快慢直接与药物疗效有关。因此。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新药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药理学基本概念和理论;二、药代动力学
基本概念;药代动力学参数;三、消除
消除(elimination):原药在体内消失的过程。包括肾(尿)或胆汁(粪)或呼吸排泄及代谢转化的总和。 消除速率常数(elimination constants): 反映药物在体内消失的快慢。不完全反映药物的作用时间(代谢物也有活性)。
半寿期或半衰期(t1/2):药物浓度或药量降低50%所需的时间。消除半衰期t1/2(β))Terminal Half-life ,Elimination Half-life。
清除率(clearance,廓清率)或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ce):反映药物或代谢物经肾被 排出体外的速度。 ;二、药代动力学;血脑屏障 ;二、药代动力学;二、药代动力学;二、药代动力学;二、药代动力学;二、药代动力学;二、药代动力学;二、药代动力学;二、药代动力学;二、药代动力学;二、药代动力学;二、药代动力学;三、放射性药物摄取机制;三、放射性药物摄取机制;三、放射性药物摄取机制;三、放射性药物摄取机制;三、放射性药物摄取机制;三、放射性药物摄取机制;三、放射性药物摄取机制;三、放射性药物摄取机制;三、放射性药物摄取机制;三、放射性药物摄取机制;三、放射性药物摄取机制;突触前神经终末的去极化触发神经递质分子的释放,后者与突触后神经元上的受体相互作用引起兴奋或抑制。;三、放射性药物摄取机制;三、放射性药物摄取机制;三、放射性药物摄取机制;三、放射性药物摄取机制;三、放射性药物摄取机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