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问中概股-“返乡证 ”为何突生变数
[标签:标题]
2016
PAGE12 / NUMPAGES12
感谢观看本文谢谢
三问中概股:“返乡证 ”为何突生变数
中国论文网 /2/view-7345111.htm
新闻背景
中概股的美国往事
漂泊过山河湖海,缠斗过妖魔鬼怪,中概股在华尔街的这几年一直扮演着资本界的“奥德赛”。
从中华网1997年跌跌撞撞敲响纳斯达克之钟,到2005年IT巨鳄百度以353%单日涨幅折桂当时海外IPO之最,再到2008年成为金融危机中的定海神针,被华尔街基金经理视作救命稻草……至少在2010年以前,中概股的美国往事一片静好。
2010年后,骤冷的美国股市风向却让中概股沦为华尔街弃儿,它们与那些精明凶狠的“资本之狼”扭作一团,甚至因为造假风波卷入信任危机。终于带着几分疲倦和狼狈试图重??A股。
然而,先是去年牛市的终结令他们错失良机,紧接着注册制推迟、战略新兴板搁浅,近日证券管理层的态度忽转,中概股的返乡路变得道阻且长。
据统计,自2015年至今已有38家中概股发起私有化,逼近美国市场上中概股总数的1/5,达到了过去4年的总和。如果任性地按下暂停钮,它们将在美国面临投资者的集体诉讼;如果继续,未来可能需要在发审委排上几年长队。
为什么“返乡证”突然难拿了?中概股为何着急离开华尔街?骑虎难下的他们还能不能抵达应许之地?……待这则5月最热闹的资本新闻缓缓沉淀,《中国经济周刊》试图剥离出这些疑团背后的答案。
一问:决策层为何突然换口风?
今年5月6日上午,一则中概股回归国内借壳、重组、IPO可能受限的消息搅乱资本市场,收盘后,证监会发言人张晓军回应称“企业回归A股市场有较大的特殊性,境内外市场的明显价差、壳资源炒作等现象应当予以高度关注”,“证监会注意到市场的这些反应,正对这类企业通过IPO、并购重组回归A股市场可能引起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尽管此次证监会是以借回应“舆情”的方式来发声,这种被广泛认为暗示放缓中概股“返乡”节奏的论调还是翻转了去年以来的整个“剧情”。
许多人还对一年前证券管理层的表态言犹在耳。去年5月,上交所对外透露正在筹建战略新兴板,称将采用更具包容性的上市条件时提到,“一批优质中概股以及原计划在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也在研究如何更快在A股上市”――放在如火如荼的大牛市尾声来听,这确是澎湃动人的“邀约”。
去年6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也要求推动特殊股权结构类创业企业在境内上市,这在当时被普遍解读成,将为多数采用VIE结构的中概股回归A股扫清制度障碍。
到了去年底,尽管A股尚未从股灾惊魂中恢复元气,政策风声依然没有转向,中概股仍在重伤未愈的资本圈炙手可热,甚至因为高回报预期而被机构视作“疗伤”仙丹。彼时还有消息称,深交所正在研究解决海外上市公司拆除VIE结构相关问题,将对中概股回归进行整体制度安排和承接。
对中概股来说,解决拆除VIE结构问题绝对是实质性利好。境外注册的上市实体与境内业务运营实体相分离的情况下,境外上市实体可以通过协议的方式控制境内的业务实体,而这些业务实体就是上市实体的VIE结构。一般情况下,VIE拆分后回归A股的整个时间流程需要2~3年,所以这则消息在当时也被认为是后续可能出现简化流程等佳音的先兆。
然而,所有乐观猜想都在今年戛然而止。中概股回归必须经历在美国私有化退市、拆除VIE结构、国内申请上市“三部曲”,而国内上市包括了直接IPO、新三板或者借壳几大渠道,今年以来,注册制改革未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战略新兴板没下文的消息大大增加了中概股IPO的时间成本,如今被认为最优选项的借壳再遭到证监会表态的“阻击”,使得中概股成为烫手山芋。
《中国经济周刊》采访到的多位市场人士都认为,在A股经历的三轮股灾后,证监会的心态较之去年的激进有了重大改变。“尤其是今年2月刘士余主席履新以来,维稳是主旋律,在股市休养生息阶段,监管层的初衷肯定是想一举一动都慎之又慎。”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行高级经理对记者表示。
曾为券商效力、现任汇付创投投资总监的沈一冰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分析:“寻求回归A股的企业往往是科技企业、互联网公司,有价值做私有化的企业多半已有数轮融资,且创始人股权比例不会特别高,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对其他投资者进行收购和承接,所需的资金量以十亿作为单位,甚至高达百亿的规模,而这么大量的资金承接后,回到A股上市后肯定会在解禁后的短时间内寻求退出。”
“A股在本次重启IPO以来,发行总市值超过100亿的公司并不多,一年也就几个到十几个,更不要说有百亿级别的资金寻求退出了,对二级市场一定会产生较大的冲击,而如果是10个、20个这样的公司密集上市、解禁,二级市场可能面临巨大的挑战。”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