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二).doc

高一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二).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A)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当代诗的发展状况及三首诗作者的简历和创作特色。 2.把握三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理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2.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探究式阅读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或深刻主题的分析。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孕含的感情和意义;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其中精彩的两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 二、解题 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三、整体感知 1.伴着音乐放录音或教师范背全诗。 (解说:教师有感情地范背,便于学生进入诗的氛围,奠定了下步赏析的基础) 2.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拍。 出示投影 痴(chī)情 慰藉(jiè) 霹雳(pī lì) 雾霭(ǎi) 流岚(l??n) 虹霓(ní) 3.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学生评价。 4.让学生为诗分层并概括各层大意。 明确:全诗分为两层: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诗人在宣告自己不愿为男性的附庸,对世俗爱情观的扬弃。第二层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结尾,表达了诗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价值观念。 四、具体研习 1.集体朗读诗歌的第一层,学生思考:本层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明确:诗人用了“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物象要么“攀援”借“高枝炫耀自己”“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要么“送来清凉的慰藉”“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这一组意象均表现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它们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2.集体朗读第二层,然后思考:诗中的“木棉”和“橡树”有何深刻含义?诗中的几组对偶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爱情观? 学生讨论后明确: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用几组对偶句,如“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表达了诗人在相知相恋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共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价值观念的愿望。 3.学生讨论下列问题:(1)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2)诗人的感情有何变化? 经教师点拨后明确:(1)本诗结构上采用先破后立的方法。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抗争的决心跃然纸上。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破”。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 婚姻关系的认真的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诗人对自己心中的爱情观的“立”。(2)从感情抒发上看,第1层是升调。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激奋、向上的。第2层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平缓的,从第1层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情,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

文档评论(0)

糖糖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