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普通地质学第二章地球概述
;;宇宙;易;“阿波罗”宇宙飞船 ; ——人类首次登上月球
历史性的跨越 ;前苏联“和平号”空间站;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探测器——“伽利略”号
2003年09月21日撞向木星,结束了长达14年的探测生涯;;计算宇宙的年龄-哈勃定律;宇宙的结局; 宇宙也会衰老;二、太阳系的形成-“星云说”; ;太阳系的形成: ~46.5亿年前;太阳、8颗行星、61颗卫星、无数小行星、彗星、陨星组成。
行星由里向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
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中的行星;类地行星; 其表面厚厚的云层清晰可见
一九七四年“水手”10号拍摄的金星;金星上的峡谷;地球的卫星照片;火星全貌;一九九一年“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木星,清晰地显示了在木星大气层中云的结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绕木星运动示意图;*;土星全貌;天王星概貌;海王星全貌;“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冥王星及其卫星;; 地球形成的两种假说:; 地球形成的两种假说:;海洋的形成; 生命的起源 ;地球上最古老的化石?
在澳大利亚西部年龄为35亿年的 Apex 燧石层中发现的蓝绿藻(Cyanobacteria) (?)
(据Brassier等, 2002, Nature) ;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古生代(545-245ma); 造成地史上生物集群绝灭的可能原因; 人类的起源-
《圣经》故事; 人类的起源- 科学解释;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第二节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表面形态 ;二、地球的大小;云层的衬托下显得轮廊分明
阿拉伯在深蓝色的海洋和白色的
的地球图片,棕色的非洲和沙特
阿波罗1 7号1 9 7 2年拍摄;“伽利略”木星探测飞船飞经地球时发回的图片,
图中央附近是南美洲,下方为白色的南极洲大陆;地球的卫星照片,局部;2000年12月22日,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发布了全新的地球图片——数字地球图,以替代以前由“阿波罗”上的宇航员拍摄的地球图。这幅数字地球图采取了1997年从几颗人造卫星上获得的数据,估算人们在卫星轨道上看地球的样子,然后加以艺术创造,在背景上添加了月亮。图中的大风暴显示的是从北美洲西部刮起的Linda飓风。月亮放大了,有实际比例的两倍。;三、地球的表面形态;三、地球的表面形态;1、海底地形: ;大西洋的海底地形;地表及海底地形;2、陆地地形:大的陆块叫大陆、小的叫岛屿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第三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地球重力随纬度变化而变化,根据理论计算出各地的正常重力值称为理论计算值。 ;(二)地球的压力 ;三、地球的磁性; 古地磁法——地球磁场是在不断变化的,有日变化,年变化,也有长期的周期变化(磁极倒转)。通过对岩石中剩余磁性的研究,了解地质历史上磁场的变化,例如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古地磁极的位置(或同一地点不同时期所处的磁纬度)可以帮助了解地壳不同部分的相对位移情况,据古地磁场反转周期则可确定岩石的形成年代。 ;四、地球的温度(地热) ;五、地球的弹性 ;第四节 地球的层圈构造 ;1.对流层——大气圈的下部,底界为海、陆表面~18KM高空。温度主要来自地面辐射,随着高度增加温度降低.由于温度、湿度分布不均匀,大气产生对流。是地球上风云,雨雪、冰川等气候现象以及各种外力地质作用的发源地,对改变地表形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平流层:大气为水平方向运动,无天气过程,是天高气爽万里无云的宁静景色. 温度随高度增加增加,原因是臭氧层吸收太阳中的紫外线.
3.中间层
4.电离层(暖层) ;(二)水圈 ;海水97.41%
淡水2.59%;(三)生物圈 ; 地球最深的钻井11000米,风化后露在地表的岩石其形成深度小于25000米,对地球内部认识来自物探 资料.地震波研究发现,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传播形式的变化 ,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若干界面,显示了地球内部物质的差异,具有圈层状构造。 ;1.莫霍面——位于地表以下数公里~40km,纵波到达这一界面后,波速突然增加, 由平均6-7km/s,突升为8.1km/s。大洋浅(平均8km)、大陆深(平均33km)。 ;mantle;3.内核和外核界面——位于地核内部。表现为纵波速度由10km/s突变为11km/s。由此而推断地核分为的内、外两部分,内核为固态,外核为液态。 ;4.康拉德面——位于地壳内部。表现为纵波速度由6km/s突变为6.6km/s。由此而推断地壳分为密度不同的上、下两层,上层为花岗岩层(硅铝层),下层为玄武岩层(硅镁层)。 ;地壳 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其厚度变化在5-70 km之间。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3km;大洋地区厚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