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知识进校园概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22 川剧进校园教学课件 感受川剧热爱家乡 (第一堂课) 一、世界戏剧概述 在人类历史上,存在过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它们是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古希腊悲剧和印度梵剧由于无法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目前中国戏曲是人类历史硕果仅存的古老戏曲之花。“川剧”是我国十大剧种之一,是我们四川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剧名列其中,至此,川剧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被永久确立。目前,正在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川剧的来历 “ 这般歹症天难治,醒也川腔,醉也川腔,唱到凄凉众口帮。”这首《采桑子》写出川剧的特色和川人酷爱川剧的情状,可谓传神。川剧与川酒、川菜并列为“三大川粹”,但若比较特色的鲜明,还应首推川剧。只要川剧一开唱,不要说一出、一折,只须一句那川人的坚忍与乐观,川人的辛辣与圆转,川人的嘲讽与自嘲,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川耗子精神”,立即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没有其它任何一种艺术能在“一句”之中表达出如此丰富的感情与极其个性化的特色。在国际舞上,川剧的声誉绝不亚于京剧。   如此美妙成熟的川剧,它的历史应该上千年了吧?其实并不。现在有丰富的史料证明,川剧的历史仅仅才三百年。它的形成,得益于移民文化的剧烈碰撞,犹如氢氧在剧烈燃烧后生成水一样,从表面上,它的形态与母体判若两人。现在就让我们从清初大移民谈起。   五音杂处的年代?   明末清初,四川经历了亘古未有的惨祸,410万川人被杀得来只剩下8万人!在这种情况下,清朝统治者不得不组织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运动。从顺治年间到嘉庆年间,上百万的两湖、两广人,还有福建人、江西人和陕西人,在“免赋”的诱惑下,扶老携幼,一拨又一拨地涌向四川,抢占地盘,撒播五谷,生儿育女,再造天府,这就是尽人皆知的“湖广填四川”的故事。?最初来到四川的移民,看见的是遍地的白骨,疯长的蒿莱,出没的虎豹;打开地窖,满满的全是蛇!他们惊恐万状,不得不以姓氏或里望为单位组织起来自保。这些大大小小的自保组织,相好一块土地,剥下树皮划定界限,就搭棚而居,烧荒播种,晚上还得轮流值夜,以赶走在附近气咻咻盘桓的猛兽,并时刻提防着不怀好意的异姓人或外乡人。一年下来,如获丰收,则找人报信,联络更多的乡亲赶来插点;如果歉收,只好拔营迁徙,另觅生存之所。那时的四川,到处是操着不同口音的小社团,乱糟糟而又充满活力,活像向西部进军的美利坚。   不难想象当初移民的艰辛。也许是因为劳作太艰辛,他们更加渴望艺术。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或迎神赛会的时候才能“放假”。他们自然格外珍惜这几天,早就与家乡戏班约好,这几天务必赶来唱戏。这样,陕西人在这边看着“秦腔”,湖南湖北人在那边看“楚腔”,不远处又传来江西人不要伴奏只是“干吼”(说得文雅一点就是“徒歌”)的“弋阳腔”。从表面上看,这些风格各异的声腔绝不会融合,事实上在它们的原产地至今仍独立发展,但这些剧种一旦进入移民之区,它们就开始发生变化了。   这种变化来源于移民的共同要求。常常是,格外的艰辛就需要格外的欢乐,格外的压抑就需要格外的发泄。因此,不管它原来属于何种剧种,一进入四川,它必须唱得格外热烈、火爆,才能使移民得到满足。殊不知这种“热烈火爆”,正是今后出现的川剧的最大特色。换言之,各地声腔是在这种独特的环境下加以改造,才变成日后的川剧的。尔后,这些临时性的演出越来越频繁,有财力的社团,也开始修建自己的“会馆”,如陕西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等等,让家乡的戏班可以长驻演出。到了清代中叶,各会馆“无日不演戏,且有一馆数台同日皆演者”(周洵《芙蓉话旧录》)。会馆对于川剧的形成,发挥过重大的作用。 国噜子和万年台?   会馆戏实际上是各省移民的“家乡戏”,它们进入四川,当然要发生变化,但变化较慢。真正促进川剧形成,达到“五腔”一体地步的,还是各中小城镇的“万年台”,以及并不以祖籍限定剧种的江湖班子。   上面谈到的会馆戏,他的演出班子是从移民的原籍来的,有根有谱。可是移民中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或是张献忠残部,或是罪犯,或是强人,总之来路不正,无法投靠会馆及氏族祠堂,便组织帮会,聚啸山林。这些帮会推举孔武有力的人作首领,教习拳棍,下面便以“头排”、“二排”称呼,纪律很严。这些人被社会上称为“噜子”,是创造力与破坏力都很强的秘密社团,日后便发展为袍哥组织。噜子无正当职业,到处闯荡,往往靠耍刀、卖打药、唱猴戏为生。当各地修建万年台之后,他们又结成火把剧团,一拨又一拨地到各地巡回演出。他们不忠于任何一种声腔,不拘泥任何一种程序,观众想看什么就演什么。恰恰就是这批不伦不类的国噜子,用他们粗糙的演出调和了众口,加速了川剧整合的过程,这是始料不及的事。   

文档评论(0)

a33666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