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單玉堂论汗的辨证及处方
单志华 整理
这篇医论是先父單玉堂老先生(1904—1983)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所作,是我为其整理《單玉堂医论医话集》中的一篇。
父亲生前是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建院元老,中国现代针灸学家, 对针灸子午流注理论,续绝补漏,自成一家;对内经、方药理论,同样见解独特,学验俱丰。但因其治学严谨审慎,大多数手稿尚未公开发表过。每以“一生多做利民事,何图虚名伴此身”律己并教子。
值父亲病逝三十周年之期,我深深缅怀让我深爱的父亲。现将这篇《单玉堂论汗的辨证及处方》整理发出,公开其宝贵临床经验与辨证思路,不想据为己有。希望能对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有所补益。 ——题记
汗者,人体玄府排出之水也。《素问·宣明五气篇》云“心为汗”;《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评热病论》云“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又云“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经脉别论》云:“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灵枢·五癃津液别论》云“天热衣厚则为汗”“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按:以上《内经》所论之汗,乃汗的生理之常。汗为人体流质之一,因暑热或体力劳动或精神紧张而排出于皮肤之外,正常汗液是人体散热与排邪的主要途径之一。
然病理之汗,若按部位、程度与病机分类,大致可分二十几种,现择其要者论述如下:
1、头汗:指汗液但出于头齐颈而还之谓。
乃湿热上蒸或阳明蓄血结于胃中,迫津液上逆所致。蓄血头汗出齐颈而还者,宜犀角地黄汤;兼喜忘者,宜抵挡汤下之;
头汗、小便自利、渴不欲饮、少腹急结之太阳蓄血者,治宜桃核承气汤;
若胃热上蒸见额汗、发黄、小便不利者,治宜茵陈五苓散,甚则茵陈蒿汤合调胃承气汤微利之;
食滞胃脘热气上炎而头汗者,宜保和丸倍用姜汁炒川连;
头汗出兼胸胁满、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往来寒热、心烦者,宜柴胡桂姜汤;
身微热、表虚头汗出不已,或因医者发汗太过,以致表虚者,宜黄芪汤;
湿邪搏阳见头额汗出者,宜用胜湿汤或调卫汤;
水结胸无大热,见头额汗出者,宜小半夏汤加茯苓;
注意:病后产后但头汗出者,属虚阳上越,预后不良;伤于湿邪见额上汗出下之微喘者死,下后小便不利者亦死;凡见头汗,服调和营卫、理气化湿、豁痰散瘀药,或发寒热下体得汗者,为营卫气通日渐向愈之机也。
2、额汗:指不论冬夏额头常有汗出之谓。
此额汗多为醉后当风所致,足阳明胃经“循发际,至额颅”,酒后阳气虚张,循经上于额面,治宜葛花解酲汤(李东垣方),或辨证选用丹参、当归、茯神、地黄、枣仁、黄芪、酒芍、葛根、枳椇子等。
3、胸汗:指胸部多汗之谓。
多因思虑过度所致,为病在心。宜天王补心丹或生脉散加当归、枣仁;亦有平素心气不足,感寒服解表药后心悸汗出以手护胸者,治宜桂枝甘草汤加黄芪。
4、腋汗:指汗出于腋窝甚则延及胁下之谓。
此系少阳挟热,为半表半里之证,治宜小柴胡汤或逍遥散加龙、牡;外用牡蛎、黄丹(炒)、枯矾研为细末擦之。
5、阴汗:指前阴处常有湿汗甚则延及两股潮湿之谓。
一般多为湿热下注所致,但落实到具体治疗,仍需观其脉症,随症治之:
肾虚阳衰者,宜安肾丸(《和剂局方》);
面色萎黄、脚软无力、阴汗常湿者,宜补肝汤加温肾之品,外用牡蛎、蛇床子、干荷叶、破故纸、官桂各等分,葱白数茎,煎汤去渣熏洗;
阴囊汗出,久而生疮,痒甚苦搔之不已,其后疼痛者,宜龙胆泻肝汤加祛风药、当归龙荟丸(《宣明论》)、二妙散加牡蛎粉、枯白矾、麻黄根、赤石脂之属;
溺黄臊臭淋漓、睾丸如冰、阴汗浸及两股、阴头亦冷者,治宜清震汤(《东垣先生试效方》);
阴汗不止,服青娥丸(《和剂局方》),外用炉甘石25克、蛤粉5克干扑,或用密陀僧、蛇床子研末扑之;
阴汗湿痒者,用蒜泥同淡豆豉和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30粒,以大枣2枚、灯芯草数茎煎汤,空腹时送服;
肾囊湿烂,先以吴茱萸煎汤外洗,再用吴茱萸、樟脑、蛇床子各15克,黄柏6克、轻粉3克、硫磺6克,寒水石、白矾、槟榔、白芷各9克,共研细末掺于患处;
日久腰痛者,以全蝎(酒浸后焙干)3克、玄胡索15克、杜仲3克,共为细末,空腹时黄酒糊丸,作一服,三服痊愈;
痒甚抓搔有渗出者,以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