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海流图详解.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50年代海流图 ?--兰建中 海流图——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所在地,一座新兴的草原新镇。经历37个春秋,宛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展现于内蒙古阴山北麓、水草丰美的乌拉特草原。 海流图,是一块历史宝地,传说曾有凤凰降临,呈祥草原。多少年来,乌拉特草原人民对草对的兴盛寄予无限美好的理想和祝愿,终于迎来1949年9月19日绥远和平解放,划时代地给草原人民带来福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幸福和繁荣昌盛之路,同年轻的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 1950年7月18日,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在本巴台——乌兰敖包成立,人民政权在两顶旧蒙古包里办公。1951年秋旗政府移驻海流图,时方圆不过百十人,但从此被确立为全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1952年10月乌拉特中旗与乌拉特后旗合并称乌拉特中后联合旗,驻地仍为海流图。1956年10月海流图建为乡级镇,时不足300户2000人。现今海流图镇有1.7万人,其中蒙古族0.4万人,全镇面积5.4平方公里,辖有6个居民委员会、2个村子委员会,镇上分部机关、学校、企业、工厂、商店等百十个单位。楼房拔地而起,房舍鳞次栉比,主街铺设沥青路面,两侧便道硬化、树木成荫。商业网点林立,集市贸易繁华。还有高压线、自动电话、自来水及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影剧院、文化楼、广场、花园等,环境清新舒适,面貌日新月异,1987年成为全区文明镇、先进卫生城镇,获“阿吉奈”奖。 抚今追昔,令人感慨,现将50年代海流图之变迁就耳闻目睹和据有关资料及征访情况略述如下,只能是从一个侧面浮光掠影地予以记述,或许于今不无裨益。差误之处,望知情者斧正。 一 海流图,古代史上是一派边陲塞外草原风光,草木茂盛,广袤无垠,多有各种野生动物出没,境内阴山岩画就是明证。到清初顺治六年由呼伦贝尔草原迁徙而来的乌拉特人,在此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的生活,世代生长繁衍和经营着畜牧业。 据史载,古代在阴山山脉中择河谷通行,史称有满夷谷道,满夷谷即今乌不浪口,满夷谷经今海流图折向西北边界一带并入高阙塞道,通往漠北(注:即今乌不浪口—海流图—甘其毛道—蒙古南戈壁省)。海流图又是一条通商之“银路”,即可通行贵重物品之商道。十九世纪初,包头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牲畜、皮毛和粮食、药材的重要集散地时,包头至新疆有一条商道,从包头到台梁、大佘太、西水道、善旦庙进入宁夏通往新疆。民国初年,因战乱等因,包头驼运队改由从海流图到川井,向北入外蒙古境绕道抵新疆。期间,乌不浪口附近的乌兰脑包形成绥西粮食、皮毛集散地重镇,包头至乌兰脑包、海流图经赛尔乌苏与阿尔泰军台北行可抵大库伦(乌兰巴托)。所以海流图曾是通包头、宁夏、新疆、外蒙古大库伦的必经之路。过境有大量药材、粮食、皮毛、百杂货物,甚至烟土、桦支等。冯玉祥五原誓师前由俄国经蒙古辎重车辆亦经此。 1927年8月初,我国地质学家丁道衡赴西北考察,据记载其北队经哈柳图(海流图)河一带往额济纳。1936年秋,《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往西蒙视察,所著《塞上行》载:“傍晚,过一条叫‘海流图’的小河,河的西岸有几家蒙古包,为汉商所经营。……此间较大的蒙古包已经不是活动的房子,而是仅有蒙古包开头的固定土屋。”范一行人员系乘汽车结队西行,在海流图河里大家用清寒的河水洗涤旅途中的尘垢,然后在松软的沙滩——天然“沙发”上吃喝休憩。此情据考约指距海流图南10里的地段,今同和太牧场东址,同和太场名源于“同和泰”商号之称。 海流图河,《清史稿》地理志载:“哈柳图河,源出席勒山北,南流会席勒河,径马神山,又西南折入黄河。”?海流图,系蒙古语,意谓“风吹草动”,呈现浪起伏形态。至二十世纪50年代初期,海流图周围草原碧绿,稍作行走,鞋底即濡染草绿,而海流图河畔更是嫩绿可爱,划绿花红,树木茂盛。海流图河,位于海流图东,是一条南北向季切性河流,上游涓涓细流平缓南下,至中游呈现东南向流径同和太东,汇入德岭山(解放初绥远省人民政府为纪念安北县副县长王锦云烈士曾改为锦云山)枣树口东河沟,今由德岭山水库则山洪体倾泻,洪峰可高达3米,势头凶猛,咆哮而下,时有牲畜被冲走。海流图河上游东岸低缓渐成沙洲,西岸地势较高水冲而壁立。河中芦苇青青,两岸绿草茵茵,沿河红黄蓝花相间,映出一派草原景致。更有蜂飞蝶舞,蜻蜓嬉戏,黄羊野兔奔逐,牛马驼羊悠悠,百灵鸟儿歌喉婉转,牧人之歌辽阔舒展。阵风吹来,芦苇丛中芦花飘荡,??(芨芨草)林里穗头摆动,遥望如海波荡漾,仿佛飘流一幅美丽画图。 二 1950年7月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成立后,初在乌兰脑包,入冬时稍向北迁设在本巴台庙,即今乌中旗呼勒斯太苏木乌珠日嘎查北部三角地带,与温更、川井、杭盖戈壁三苏木交界处。当时旗政府只有两顶旧蒙古包办公,一些人住在庙上,一块木箱板就顶一张办公桌,条件十分简陋和艰苦。 当时草原上土木建筑物甚少,一是草原牧民游牧使用蒙古包、帐房搬迁方便,二是清廷严禁和不准依照学

文档评论(0)

11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