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添加水铁矿对水稻土n2o释放及反硝化微生物的影响
添加水铁矿对水稻土N2O释放及反硝化微生物的影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30856)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资助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330856)and Special Funds for Strategic Pilot Sci-tech Project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XD
王 庆1,2 杨会翠1,2 王 玲1,2 秦红灵1
张文钊1 盛 荣1 魏文学1? 通讯作者,E-mail: wenxuewei@
作者简介:王 庆,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方向研究,E-mail: wangqing187@
收稿日期: ;收到修改稿日期:
(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 410125)
(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摘 要 水稻土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与N2O的释放有密切关系。为揭示水稻土中Fe对N2O释放及反硝化功能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第四纪红壤发育的水稻土,设置3个水铁矿添加水平(Fe 0, 10, 40 μmol g-1 土)和两个土壤质量含水量(50%, 80%)进行土壤培养试验,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Flourescent Quantifica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和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T-RFLP)分析技术开展研究。结果表明,N2O排放速率升至高峰期的过程中,外源铁处理尤其是添加高量铁(40 μmol g-1)处理导致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而N2O排放速率却明显低于对照;然而,高峰期后添加高量铁处理却维持了比对照显著高的N2O排放速率;与此同时,添加水铁矿对硝酸还原酶基因(narG)和氧化亚氮还原酶基因(nosZ)丰度的影响表现出与N2O排放相同的趋势,即N2O排放速率升至高峰期的过程中,外源铁处理明显抑制了反硝化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而高峰期后外源铁对反硝化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因此,水稻土中添加Fe(Ⅲ)对N2O释放影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前期抑制了反硝化功能微生物的种群数量,从而减少了硝酸根的还原和N2O的产生,而后期由于反硝化微生物数量的恢复和NO3-等含氮化合物的残留,使得外源铁处理的N2O释放量明显高于对照。
关键词 水稻土;铁;N2O;narG基因;nosZ基因
中图分类号 S154.36 文献标识码 A
氧化亚氮(N2O)是《 HYPERLINK /view/41423.htm \t _blank 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三种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它能吸收中心波长为7.78、8.56和16.98 μm的长波红外辐射,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同时,N2O在平流层中经太阳紫外光照射分解成NO后与臭氧分子反应,导致臭氧含量降低,从而破坏平流层中的臭氧层[1]。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导致大气中N2O浓度正以每年0.2%~0.3%的速度不断增加[2-3] HYPERLINK \l _ENREF_2 \o Leuenberger, 1992 #394 ,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HYPERLINK \l _ENREF_3 \o IPCC, 2007a #389 。
农业土壤是N2O排放的重要源头之一,每年因施用化学氮肥产生约1.5×107 t N2O-N, 占人类活动向大气输入N2O-N量的44%[4]。中国是水稻生产大国,截止2007年,我国稻田面积约2892万公顷,占全国作物种植面积的18.84%[5]。而水稻生产过程中干湿交替可显著促进土壤N2O的排放 [6-8]。有研究表明,当土壤水分含量在60%~90%孔隙充水度(Water Filled Pore Space,WFPS)时,N2O释放量明显增加,当含水量达到80~90% WFPS时,N2O的排放达到高峰[9-11]。然而,目前对水稻土干湿交替过程中影响N2O产生的生物和非生物学机制的认识十分有限。
水稻土中N2O主要来自反硝化过程[12],而该过程是由多种微生物驱动,且受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Eh、水分、O2等[13]。研究发现,在水稻土淹水落干过程中,N2O的排放与土壤Eh呈极显著正相关[6-8]。但Eh改变与土壤中的氧化还原物质(O2、Fe、Mn等)的含量和形态变化可能存在密切关系。作为地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