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在德国:修身才能平天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企在德国:修身才能平天下

电脑系统下载 2013最新版下载电脑系统下载 2013最新版下载   郭丽琴   在欧债危机久拖不决的当下,一些资金相对充裕的中国企业,开始希望赴欧投资,以获得珍贵的品牌、技术和市场渠道。   与中国制造业极为互补、对华技术输出最多且投资环境相对开放的德国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在今年“中德建交40周年企业座谈会”披露的一组数据中,也可以看出中国企业赴德投资的潜力所在。   施明贤说,现在仅有约800家中国企业在德国进行投资,但德国在中国进行投资的企业超过5000家。从金额上说,2010年,德国在中国的投资就达到260亿欧元,而中国在德国的投资还不到10亿欧元,这样的不平衡应该予以进一步的解决。   事实上,中国对美欧发达经济体的投资增加趋势,已经成为并将持续成为未来一个阶段的亮点。   中国正逐渐加快对欧美的投资步伐,中国企业去年在欧洲的投资为前一年的三倍。根据8月15日发布的《毕马威中国经济全球化观察》,1~6月,按累计交易金额排序,美国遥遥领先,是吸引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最大的国家,共宣布16起并购业务,累计金额57亿美元;欧洲紧随其后,共宣布36起并购业务,累计金额近53亿美元,中国对欧美的投资金额已超过总额的50%。   然而,从现在鲜有成功的案例来说,要在欧债危机背景下获得赴欧投资突破的企业,至少有理解外部政策以及修炼自身内功两方面的关卡需要突破。   欧洲人的矛盾心理   分析中德经济现状可以发现,两国近乎互补:中国需要的是技术,德国需要的是市场。德国的制造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是比较高的,其制造业优势主要体现在高端制造业。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指出,目前中国企业赴德的少数成功案例中,有两个案例需要为双方投资人士重点关注:上工申贝收购德国百年老店,也是行业龙头,叫DA公司;以及北京第一机床厂(下称“北一”)收购了德国在机床行业的老大??阿尔道夫?瓦德里希科堡公司,也是百年老店。   描述这起第一个赴德国吃螃蟹的案例,曾经成功收购德国企业的上工申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敏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八年合作,收购合作后,应该说是酸甜苦辣,千辛万苦。”   上市公司上工申贝于2005年完成了这项受到两国总理高度关注的收购,被收购方DA是一个百年老店,做工业自动化的缝制设备,总部位于德国西北部城市比勒菲尔。它在罗马尼亚、捷克,包括上海、苏州都有生产基地。   张敏说,2004年10月29日签约以后,经营权交给中方了。“我们通过大量的重组,很荣幸能够在接手以后,结束了长达四年的长期亏损。在2006年的时候,德国的两家银行都提出来,中资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担保不需要了,这个企业已经安全了。到2006年至2008年,这个企业持续盈利,直到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来了,这个企业没有幸免,在2009年出现了大额亏损。”   “2009年金融危机,中方总部调用大量现金去救它,豁免它很多的债务,恢复银行对其的贷款功能,帮助它进行业务重组。卖掉了一些分支的子公司及非核心业务。终于在2010年又恢复了盈利,顺利地度过了危机。2011年利润有很大的增长,可喜的是今年上半年,德国厂利润是去年的两倍,创了企业历史新高。”张敏说。   去德国投资,首先法律很健全,比如二元公司治理结构(监事会和董事会)很合理,地方政府有非常直接的关心支持,员工素质高,工会强硬但比较文明,张敏在谈到德国投资环境时说,“在德国中介服务体系非常健全,就是贵了一点。作为一个制造业,你在德国要什么有什么,当然东西也是很贵的。”   上工申贝在德国完成收购后,就赶上金融危机,德国政府鼓励企业不要裁员,由企业发一半工资,剩下一半由政府来补贴。在2009年最困难的一年,德国政府一共补贴了这家被收购企业210万欧元,以当时的汇率来算,差不多是2000多万元人民币。   王志乐评价说,这样的做法,是把中国投资的企业完全当做本土企业,享受国民待遇。“所以,德国的投资环境相对来讲确实是比较开放的,给外资企业以国民待遇,其他的欧洲国家也这样就更好了。”他说。   但即便如此,中国企业面临的德国乃至整个欧盟的民众心态与政策瓶颈,仍需很长时间去突破。   巴斯夫中国公司的代表伍德克一向以尖锐坦率著称。他坦诚地点出了中国企业在欧盟普遍面临的第一道心理障碍:很多人都把中国当成一个威胁。有很多人觉得,中国的强大,更多的中国人到德国去,意味着欧洲自己的失业率可能会越来越高。   北一总经理邹春生就实际地感受到了这种微妙心理。“当时我们并购以后,德国的媒体反响非常不好,可能中国先前的并购案例给欧美媒体造成这种印象,中国人来了,把这个设备搬走,图纸拿走,工厂关门,最后是这么一个结果。”   邹春生对本报记者说,基于德国媒体的这种判断,北一确

文档评论(0)

zw404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