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防雷技术与科学-01第一章分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防雷技术与科学 》( 1 );第 一 章 闪 电 知 识;1.1 闪电类型 ; 沙尘电弧放电:呈涡旋运动的沙漠沙尘暴中,会产生几米长的火花,通常,不把这种短距离电火花称为闪电。 火山闪电:一些火山的喷发物质当中可以产生几千米长的放电,即所谓的“火山闪电” 。 核 闪 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近地面的热核(氢弹)爆炸中(自此以后,这种试验不再继续进行),被称为“核闪电”,爆炸过程中被向上输送到大气中的负电荷(电子)是产生核闪电的电荷源。 行星闪电:伽利略号轨道飞行器及早期的航天飞行器的影像记录均表明木星的云中有闪电出现,并且有证据表明土星上也会发生闪电。; 在雷暴云中,电荷的转移被认为是通过软雹与小冰晶的碰撞过程产生的,软雹较重,所以会降落或是稳定地停留在雷暴中的上升气流中,小冰晶粒子较轻,被上升气流抬升到云体上部。; 冰晶-冰雹之相互碰撞只有发生在温度低于冻结温度以下且有过冷水出现的高度上时,才能在雷暴云中产生观测到主要电荷,温度通常为-10~-20℃。; 当碰撞的冰晶与雹粒子之间发生电荷转移之后,带上正电荷的冰晶在上升气流中被进一步抬升达到雷暴云的顶部,在温带的夏季雷暴中,这个高度大约是海拔10 km。带负电的雹粒子则存在于6—8 km的高度上。; 孤立、成熟的雷暴云的主电荷结构是由其顶部数十库伦的正电荷和底部电荷量与正电荷区相当的负电荷组成。 在典型的雷暴云中,发现在主负电荷下方有时也存在一个小的正电荷区,位于大约0℃的高度以下。; 雷暴云电荷结构及不同类型闪电所发生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标注了两个主电荷区的中心。; 闪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云内电荷区和地面之间的放电,称为云地闪电(以下简称地闪);另一类是闪电通道不到达地面的放电,后者称作“云闪”,云闪占闪电总数的绝大部分。 完全发生在单个云(或单体)中的云内的闪电被称为云内闪电(最常见闪电);; 大多数建筑物、动物(包括人)都暴露于需要加装雷电防护措施的地面上,因此地闪的属性是决定雷电防护措施的主要因素。 发生在云和地之间的闪电有四种类型,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起始区域的电荷极性以及起始过程传播方向。; 大约10%的地闪由起始于正电荷区并向下传播的先导引起(下行正先导 ),这种闪电将雷暴云上部或下部的正电荷区中的正电荷向地面输送。 ;;云闪:所有放电通道没有到达地面的闪电放电 云内闪电:发生一个雷暴云内的放电 云际闪电:发生在两个雷暴云之间的放电 云空闪电:云和周围空气之间的放电 地闪:云和地面之间的放电 负地闪:地面的正电荷区和云内的负电荷区之间的放电 正地闪:地面的负电荷区和云内的正电荷区之间的放电 在雷电防护中:对云闪的防护值得注意,因为它可以和空中飞行器,如飞机,小型飞机及运载火箭相互作用。由于大多数建筑物、动物(包括人)都暴露在地面上,所以地闪的属性则是决定雷电保护措施的主要因素。;按照地闪先导所转移电荷的极性和运动方向将地闪分为四种形式;1.2 闪电发生频次; 在地球上,大多数的闪电发生在陆地上空,这是因为雷暴电荷产生和分离过程需要的初始条件是潮湿的热空气,而太阳辐射导致的陆地加热是产生热空气的最主要的原因。 通常,局地大气越热越潮湿,雷暴和闪电就越多。此外,空气温度随高度降低也有助于暖湿空气的有效抬升。;DMSP午夜卫星观测闪电:6168 1978. 6 ~8、;全球雷电活动的等值线(英); 典型的小雷暴系统在40~60分钟期间每20~30秒产生一次地闪,雷暴云覆盖区域能达到100~300 km2(大约40—115 mile2),基本上是一个半径大约为6~10 km或4 ~ 6英里的圆。 大雷暴系统每秒钟产生的地闪数超过一次,其覆盖区域也是小雷暴的一百多倍甚至更大。 佛罗里达的房屋大约50年遭雷击一次,也就是说,大约每年每五十所房屋中就有一所会遭雷击。 纽约的帝国大厦高约300 m(大约1000英尺),每年遭雷击20~25次,这其中的80%是上行闪电导致的。佛罗里达相同高度的塔每年遭雷击约100次。 地面上,100 m高度以下的塔所遭受的雷击大部分是下行闪电,高度在400—500 m之间的塔所遭受的雷击大部分是上行闪电。 ;1.3 地闪; 对于地闪特征的研究工作最早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南非。; 地闪中梯级先导的移动并不是连续的,而是以大约50 m长的不连续的发光段的形式向下移动,然后停下来,继而再向下移动大约50 m。先导每次增加的长度称为一个梯级。; 在由云内向下延伸的亮度较暗的先导通道中

文档评论(0)

baob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