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资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诊断学资料

诊断学绪论 1.病史采集:即问诊,是通过医师与患者进行提问与回答,收集患者相关资料的过程,目的是了解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为诊断提供依据。 2.症状:是患者患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如瘙痒、疼痛、心悸、气短、恶心、呕吐和眩晕等。 3.体格检查:是医师用自己的感官或传统的检查器具(如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计)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检查,揭示机体正常和异常征象的临床诊断方法。(师:用感官、简单工具作客观检查发现的异常征象—体征。) 4.体征:是患者患病时,医师通过体格检查发现的异常征象,如皮肤黄染、肝脾肿大、心脏杂音和肺部啰音等。症状和体征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存在。(师:患者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 发热 1.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2.发热的分度:①低热:37.3~38℃;②中等度热:38.1~39℃;③高热:39.1~41℃;④超高热:41℃以上。 2) 3.发热的临床过程(三个阶段)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①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发生惊厥);②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 2)高热期(此期寒战消失;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 3)体温下降期(产热相对减少,散热大于产热;此期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①骤降(常伴有大汗淋漓);②渐降。 4.热型: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形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类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不规则热。 临床意义: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性。 5.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6.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7.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水肿 1.水肿:是指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分为全身性与局部性。当液体在体内组织间隙呈弥散性分布时呈全身性水肿(常为凹陷性);液体积聚在局部组织间隙时呈局部水肿;发生于体腔内称积液,如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心包积液。 2.水肿发生机制: 1)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①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加;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③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④组织间隙机械压力降低;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 2)钠水潴留。 3)静脉、淋巴回流障碍(多产生局部性水肿)。 3.全身性水肿:主要是右心衰竭。 水肿特点:①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位(低垂部流体静水压较高);②行走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减轻或消失,经常卧床者以腰骶部为明显;③水肿为对称性、凹陷性。 5.肾源性水肿:可见于各型肾炎和肾病。 水肿特点:①疾病早期晨间起床时有眼睑与颜面水肿;②以后很快发展为全身性水肿;③常有尿常规改变、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的表现。 6.肾源性水肿与心源性水肿的鉴别: 鉴别点肾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开始部位从眼睑、颜面开始而延及全身从足部开始,向上延及全身发展快慢迅速缓慢水肿性质软而移送性大比较坚实,移动性较小伴随改变高血压、尿检改变、肾功能异常心脏增大、心脏杂音、肝大、静脉压升高7.肝源性水肿:主要是肝硬化。 水肿特点:主要表现为腹水,也可首先出现踝部水肿,逐渐向上蔓延,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 8.营养不良性水肿:由于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营养缺乏、蛋白丢失性胃肠病、重度烧伤等所致低蛋白血症或维生素B?缺乏症,可产生水肿。 水肿特点:水肿发生前常有体重减轻表现。皮下脂肪减少所致组织松弛,组织压降低,加重了水肿液的潴留。水肿常从足部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 9.水肿临床检查分度:①轻度:拍压后组织轻度下陷,平复较快,仅见于眼睑、眶下、胫骨前、踝部皮下组织;②中度:指压后凹陷明显,平复缓慢,全身组织均见明显水肿;③重度:水肿严重,皮肤紧张发亮,或有液体渗出浆膜腔可见积液,外阴亦可严重水肿。 咯血 1.咯血:

文档评论(0)

baob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