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五六单元测试卷(教师版).docVIP

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五六单元测试卷(教师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五六单元测试卷(教师版)

高三历史学科阶段测试卷(二) (第四、五、六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6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盖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皆力能包庇贩卖之人,若不从此严起,彼正欲卖烟者为之源源接济,安肯破获以断来路?是以开馆应拟绞罪,律例早有明条,而历年未闻绞过一人,办过一案,几使例同虚设,其为包庇可知”(1838年9月林则徐奏折)。由此可见,林则徐认为禁烟的关键是 A. 禁止吸食 B. 整顿吏治 C. 严惩贩卖 D. 断绝外贸 2.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驻中国之总管大臣,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中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 A. 表明英国政府在中国获得进驻公使的特权 B. 使得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利 C. 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近代化 D. 反映了《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和屈辱性 3.“让洋人进城,现在看来,完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当时在五口通商的其他四口尽管也有过大小不一的纠纷,但都一一化解,没有酿成巨祸。唯独在广州,却惊动朝野上下,闹得天翻地覆,开各地反入城斗争的先河,历时十多年无法解决,直至兵戎相见,丧权辱国!”(见袁伟时《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此处“兵戎相见”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不少西方人士在评论甲午海战失败原因时曾指出:中枢之权势太弱,一任督抚之私顾封疆,不能联各军为一队。这表明中国在甲午海战中 A.海军官兵战时临阵退缩 B.海军互相掣肘力量分散 C.陆海军缺乏严密的协同 D.清政府不敢对日军宣战 5.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 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词句。 这反映了当时 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B.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重 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 6.忠王李秀成被清军俘虏后,清方的记载说:“伪干王(洪仁玕)所编各书,李酋皆不屑看也。”李秀成和太平天国其他领导人不重视“干王所编各书”的主要原因是 A.因战事紧急而无暇顾及 B.这些书脱离农民政权实际 C.太平天国排斥西方文明 D.太平天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 7. 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 A. 与现代化进程相悖 B. 主要由阶级矛盾引起 C. 是维新变法的继续 D. 具有反帝反封的性质 8. 20世纪初,许多中国留学生对中国国籍法制定提出建议,当时许多刊物中有关国籍文章就直接以标题《论今日宜定国籍法》、《论政府亟宜制定国籍法》、《论改籍协约为国际最要之问题》来理论。这种现象深刻反映出 A.民主革命思想成为潮流 B.西方法制精神影响重大 C.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D.反满民族情绪日益高涨 9.《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而《泰晤士报》新闻部主任达·狄·布拉姆则指出,革命只适合成功的叛乱,只能在叛乱已经成功之后使用。除非并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泰晤士报》在13日刊登武昌首义时最终使用的标题是“起义”。这表明此时的《泰晤士报》 A.支持中国革命 B.反对中国革命 C.舆论导向谨慎 D.认清了起义前景 10.1935年林语常曾痛心疚首地评论道:“1911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 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剩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革命未根本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11.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

文档评论(0)

mi808686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