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忽雷架源流考
PAGE
PAGE 11
忽雷架源流考
(2012-01-03 22:55:03)
作者:张立新 李小燕
摘要:忽雷架是太极拳的一个分支,流行于河南温县一带,有着极为特别的技术风格。它是清末河南温县陈新庄的李景炎在师承当地太极拳家陈青萍的基础上发挥创新而来。继李景炎之后,忽雷架逐渐形成了以杨书文和张国栋为主的2支发展脉系,他们中的一些拳师为忽雷架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张国栋、陈铭标、杜毓泽等。其中早在民国时期张国栋就曾经在河南省国术馆中教授忽雷架。经近100年的发展,现在忽雷架已经在中国、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有了一定范围的开展。
关键词:太极拳;忽雷架;历史 中图分类号:G 80-05 文章编号:1009-783X(2008)05-0014-03 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张立新(1982~),男,河南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李小燕(1961~),女,湖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武术教学与训练。
忽雷架主要流传于河南温县一带,目前关于其历史、技术并没有研究著作或学术论文,也较少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是中国武术研究的一项空白。随着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普及,忽雷架也逐渐在国外有了一定的影响;但因其研究整理滞后,以致传人内部争论不断,国外习练者之间各种揣误时有发生,更有甚者传人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互相攻击、谩骂,影响极坏,因此,为了避免更多的以讹传讹,作者亲赴忽雷架的发源地实地调访,收集第一手资料,以展示忽雷架的发展历史。
忽雷架溯源
忽雷架发源于河南温县赵堡乡陈新庄,与陈家沟仅有一沟之隔。陈家沟、陈新庄等地处在黄河中、下游交接处北岸,对岸为巩县、荥阳县连绵起伏的邙山和虎牢关等关隘险要,为历史上多次著名战争的战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当地强悍的民风,村民多习武以自卫。当地有句谚语说“张疙瘩好放羊,陈家沟尽出些捶把行”,形象地说明了当地拳术的发展状况。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世世代代受到习武练拳的影响,为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忽雷架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家沟、陈新庄、王圪垱、赵堡镇等地武术名家辈出,而且一些拳师在所学拳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自己的心得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忽雷架”便是其中之一。忽雷架演练时身体犹如触电,忽起忽落,忽柔忽刚,周身抖擞如颤抖,两足挫碾震促有声似雷电,温县方言称天上打雷为“响忽雷”,故俗称为“忽雷架”“圪颤架”。
1.1 “忽雷架”创始人
据当地拳家介绍,为了弄清“忽雷架”的由来,温县体育局相关领导曾经做过几次专门的访谈,召集一些老拳师在陈家沟武术学校开座谈会,以确认忽雷架的源头。经过2次认证,最终认定“忽雷架”乃是陈新庄李景炎所创。1994年,体育局、县志办程齐、赵乾杰等亲自考察核对,也认定忽雷架是由李景炎所创。笔者走访了当地众多的忽雷架拳家,多数认为忽雷架为李景炎所创。目前当地的对外宣传均采用李景炎创忽雷架这种说法,但有些拳师依然坚持忽雷架为李景炎之师陈青萍所创。
李景炎(1825~1893),小名李对,字景炎(“景延”),自幼丧父,受当地习武之风的影响,年龄稍长便央求母亲为其择师授艺。关于李景炎起先拜谁为师,目前说法不一。有说是陈家沟族人陈垚,有说是陈有纶。据稍晚与李景炎的陈家沟拳师陈鑫(1849~1929)所著《陈氏家乘》记载:“有纶传李景炎、张大洪……景延兼师仲生,尝从战粤匪,廷栋兼善刀法。”由此看出,李景炎曾师从陈家沟陈有纶,陈仲生也应对其有所指益。
李景炎为外姓人,受当时传统观念的影响,并未得到师父的器重。心灰意冷的李景炎便央求母亲为其再择名师。爱子心切的李母得知赵堡镇陈青萍拳艺高超,遂欲让李景炎拜陈青萍为师。陈青萍在当时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拳术大师,在赵堡镇经商之余,也以授拳为业。
李景炎先是在陈青萍所经营的粮店中做工,起先陈青萍并未收其为徒。这是因为按照当地习武之人的习俗,未经师傅准许,另投他人,便是对师傅的大不敬。陈青萍本为陈姓族人,与李景炎先前的师父算是本家,也不便收李景炎为徒;但李景炎为人勤恳,吃苦耐劳,后在其师母的恳请下,才得以拜陈青萍为师。据陈家沟拳师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一书中说,“陈清平为有本、张炎门徒,得太极拳理;……弟子中以李景炎为最”,可证李景炎在当时的影响非同一般。
因陈家沟、陈新庄等地特殊的地理位置,每逢战乱这里难免就要经受战火洗礼,无形之中也刺激了当地拳术的发展。李景炎所生活的年代为晚清时期,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其中较为著名的太平天国起义与当地的拳师就有过一次“过节”。
据当时一名士绅田桂林所写《粤匪犯怀实录》记载,“五月十六日(1853年),温县有警报至,左营游府穆公讳希贤者带兵赴温堵御。十九日贼聚黄河滩柳林中,风声甚急……幸陈家沟有陈仲辛、季辛昆仲者,将头割去,头可盈筐”,当“大头羊”率队进入陈家沟时,代表当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