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指神京御水通,蒲帆乱射夕阳红”
——武清运河文化史趣考
来源:文化地产网
西指神京御水通,蒲帆乱射夕阳红。
粟输南国争飞挽,客近长安尚转蓬。
历历晚烟收极浦,依依晴树趁轻风。
往来阅遍沙头鹭,独立苍茫送去鸿。
——(清)吴合伦
老武清都知道,“桥门秀水”、“奎阁灯光”、“西郊花柳”、“凤台春晓”、“宝塔凌云”、“潞水帆樯”并称为“武清六景”。而开头的这首诗写的正是六景中的“潞水帆樯”。当日,京杭大运河通航时,运河武清段以海河为界,北为北运河,南为南运河。北运河便是这潞河。武清作为这南北运河分界的关键节点,好不热闹。诗中的“蒲帆乱射”、“争飞挽”描绘出漕船在此百柯争流千帆竞的景象。
运河给武清带来了物产的丰饶和经济的繁荣。押船的漕员带动了武清餐饮娱乐业的发展。明清时期,上万名漕运人员从武清经过或者在武清停留,不可避免要在武清消费,从而带动了武清餐饮业和娱乐业的发展,“想美餐,东门里,冀州馆,路南里,曹秃子,是经理,焖的饼,有名气,熏驴肉,味鲜美,切卖者,内掌柜”。“鸟市对着官银号,不来鸟市不知道,蛐蛐、蝈蝈、鸽子、鸟,茶汤、锅巴、枣切糕,戏院、茶楼有几座,停船就往这里跑”。鸟市、茶院、戏楼成为当时漕运人员消遣时光的好去处。
从这两首歌谣可以想见当时武清餐饮娱乐的繁盛景象。此外,有时漕运人员带运的货物在武清售卖不完或者来不及售卖,就会在武清寄存让别人代为售卖,因此运河沿岸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某种商品买卖的行栈,如杂货行、粮米行。杂货行栈房多设在北门迤西至针市街,粮米行栈房多设在海河、南运河附近,“大都内河行船装运货物卸载屯集必于近河之处,取便利也”。后来,海运通行轮船往来起运货物,“则又屯聚于海河附近”。
当时的武清,五谷六畜、鱼盐果蔬、编织酿造等应有尽有。自元代开通漕运后,每年都有数百万石粮米及丝绸、茶糖等大批物资自江淮经运河运抵京师。逢夏秋水旺,武清三沽(时属武清)而上杨村、蔡村、河西务等地码头帆樯遮空、舳舻蔽水,所谓“半天下之财富悉经此路而进”。至清嘉庆十六年( 1811年)时,仅杨村一地官家驳船即有千只。“野水千帆集,人声沸暮烟。楼台两岸寺,灯火一河船”,清朝诗人在这里真切地描绘了当年武清境内北运河的繁荣盛景。
武清因运河而兴盛。运河千百年来形成的开放、融合与交流的文化特征,培育了运河两岸大批的仁人志士,培育了南北漕运、商贸、饮食、民俗、宗教、建筑、旅游等诸方面文化的发达,为武清留下了独特的人文精神与历史积淀。
帆樯过市,则白云自飞 :武清源流小考
潞河发源于坝上地区的沽源县(即沽水之源),截止在武清三岔口,纵贯武清中部 125华里。以其两岸遍布白沙,亦名白河、白遂河。又因其性悍多淤,迁徙无常,尚被民间俗称为自在河。潞河便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潞河作为被元、明、清三朝视为军国命脉的京杭大运河的“龙头”,即是在汉隋运河的基础上,最终由元朝连接、改造而成的。
追溯往古,东汉建安九年(204),曹操为统治河北,讨伐乌桓,曾耗时三年从黄河向北开凿了著名的“白沟”,使黄河南北的运河实现了贯通。此后又接连向北开凿了平虏渠和泉州渠,使其北端直达武清(时称泉州)境内,得与潞河相通。
360余年后,隋炀帝出于发展漕运和南北巡游的双重目的,几乎倾尽全国之力,重又对这条运河进行了全线开挖、改造,并再次向南北两端延伸。北端由静海独流折向西北,新开永济渠一道,直达蓟城(今北京西南)。从此形成了北起涿郡,南至余杭(杭州)的隋朝大运河。按时下政区,共流经京、津、冀、鲁、豫、陕、皖、苏、浙九个省市,全长约5400华里。
蒙古至元八年(1271),蒙古改国号为元。翌年改中都为大都(今北京),并正式立为都城,全国政治中心由此实现北移。当时的北方地区大多未经开发,物产十分有限,都城建设及一切军需民用无不仰给于江南。故从定鼎之初,便开始对隋朝大运河进行全线疏凿、改造,藉以满足漕运的需要。而这项大规模的改造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改行潞河水道。元至元十三年(1276),督水监郭守敬提出废永济渠(即由静海独流至涿郡蓟城一段),改行通州至武清的潞河水道,元世祖稍加改动,便颁旨施工。通州北关为潞河始点,其上游除沽水主流之外,尚有数条支流及潮河、温余河等诸水在此会流注入潞河,水源充沛,适于漕运。
此役对潞河全线进行了拓宽加深,并于香河城西的孙家务取直开沟,南经河西务、蒙村、蔡村、杨村,仍取笥沟注入武清海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