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工程总投资:—工程期限:1978年——1983年
精美绝伦的曾侯乙编钟复制品
?
曾侯乙, 一个距今2460多年的古人,他死后给世人留下了上万件无价之宝。
?
? ?30年前,在湖北随州城郊一个名为擂鼓墩的小山包上,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震惊世界的大事,沉睡于地下2430年的曾侯乙编钟得以重见天日。这是我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发现。在过去的三十个春秋里,曾侯乙编钟那古朴、粗犷的千古绝响荡彻寰宇。1997年7月,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庆典音乐会上,“国之重器”编钟奏出了中华民族的世纪强音。风雨沧桑,三十年,当年参与发掘的人们已是白发苍苍,忆起当年,他们无不为之振奋,那是他们生命中闪亮的时刻,也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
发掘现场航拍照片八十厘米千钧一发,曾侯乙墓险些被炸
?
??? 1977年9月,随州市曾都区城郊擂鼓墩驻军,原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雷达修理所扩建营房。在东团坡山岗上开山平地时,突然挖出一片同地面颜色大径庭的“褐土”。该修理所副所长解德敏爱好考古,凭直觉他猛然意识到出现如此大面积的异常土层,可能地下有古墓,并迅即向随县县委汇报。擂鼓墩位于湖北随州市区西1公里处,相传春秋时期楚令尹杜越椒叛乱逃到这里,楚庄王率师追击,到这里擂鼓进军,因此而得名。施工现场的这座小山包,东南距擂鼓墩县城两公里,依山傍水,是一处风水宝地。加上古人丧葬很注意风水,那么山中发现古墓也并不奇怪。
??? 县里派一位搞文化的同志去看现场,因缺乏考古意识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部队仍继续施工。至1978年2月,在褐土层下挖出了2米多长、1米见宽的长方形大石板,解所长深感事态严重,立即下令停工,并再次向随县县委汇报。此次县里派出文化馆副馆长王世振来到现场,懂考古学的王副馆长初步判定是座古墓,遂向原襄阳地区文化馆报告。1978年3月19日,时任省博物馆副馆长兼文物考古队队长的谭维四,带着钻探专家陈锡岭赶到现场,初步确认:“这是我国已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木椁墓,比马王堆1号墓大六倍,比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大十四倍,构筑在岩石上——叫岩坑竖穴。”这种墓穴,在南方还是第一次见到。
?此后的发掘,举世震惊。据《湖北省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调查勘探与发展工作大事记要》载:“5月22日,昨夜及今日上午抽水,墓室水又降40厘米,中室靠西壁处,可见与壁平行有两排编钟,挂于钟架上,一架七枚、一架六枚,靠南壁处可见一架挂钟六枚,架上还有空当,一小钟掉于椁底。中室东壁发现一较大铜器,器形不明。5月24日,中室编钟第二层挂的甬钟,经过清理,已有20多件开始惊艳出土。南架上有9件,西架上有15件。南侧的架子,两个做工精美的铜人支撑着钟架,其中南东端一铜人双手上举,腰佩铜剑……”
——至此,“世界第八大奇迹”终于重见天日。
?
武汉军区空军用直升机拍摄的曾侯乙墓全景,上面覆盖的为成片椁板,盗洞不太明显但隐约可见(湖北省博物馆特别提供)。
?
水中摸出中华瑰宝一根木柱暗藏机关??? “开棺了,擂鼓墩要出大宝贝啦!”
??? 考古发掘队完成现场清理工作后,决定起吊墓葬椁盖板。消息不胫而走,人们奔走相告。
??? 围观的群众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来,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有的群众甚至带上干粮和被单,睡在部队营房门口,等逢开棺后亲睹祖宗留下的“稀罕”物。据负责考古现场保卫、物资后勤供应的原随县文教局副局长周永清老人回忆,当年县城只有4、5万人,可涌上墓区围观的群众就有两万之众。公安、民兵和解放军组成的人墙屡屡群众冲垮,直到空军派出直升机航拍墓区全景时,才说服部分群众暂时离开现场以便拍照。
??? 起吊墓室椁盖板的难度主考古队员始料不及。47块椁盖板均由60厘米见方的梓木做成,最长的达10.6米,重约4吨。部队支援的解放5吨吊在这些大家伙面前束手无策。情急之下,临时开来的黄河10吨大吊车上场应战,几经周折才得以成功。椁盖板揭开后,出现有人们眼前的并不是满是宝藏的地宫,而是一幅惨景——所有的文物都浸泡在3米深的浑水里,一些棺木横七竖八的浮在水面上。
??? 当工作人员清理出这些浮棺并往外抽水时,随着水面的下降,三段横梁和一根木柱浮现在人们的眼前。浑浊的水面下看不清是何物。这时,西半球青年发掘队员自告奋勇地爬上跳板,趴在水面上方顺着横梁往下摸。
??? “是编钟!我摸到一排编钟啦!”在小伙子兴奋地喊叫声中,人们惊喜万分。在场的考古专家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他们知道,在这么高的位置出现成组编钟,再往下走肯定还有“大家伙”。狂喜之余,人们谁也没有想到,在横梁旁轻轻晃动的那根柱子,竟让此次发掘留下了一个千古遗憾。
?
?
编钟出水现场照片
木柱折断千古遗憾 秦汉盗墓望水兴叹??? 在曾侯乙墓的发掘过程中,有一个让考古专家们为之争论的疑团,也有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成都市2010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doc
- 成都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卷地理部分.doc
- 成都市2010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及答案.doc
- 成都市2010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doc
- 成都市2010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王着琨).doc
- 成都市2010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理综.doc
- 成都市2011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doc
- 成都市2011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数学理.doc
- 成都市2011级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试卷(word).doc
- 成都市2012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数学).doc
- 2025AACR十大热门靶点推荐和解读报告52页.docx
- 财务部管理报表.xlsx
- 高中物理新人教版选修3-1课件第二章恒定电流第7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ppt
-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课件)-三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复习(部编版).pptx
- 俄罗斯知识点训练课件-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2024).pptx
- 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内课件(统编版).pptx
-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课件第七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7.2.1.ppt
- 高考物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4章第3讲圆周运动.ppt
- 高考英语一轮复习课件53Lifeinthefuture.ppt
- 2025-2030衣柜行业风险投资发展分析及投资融资策略研究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