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灵枢·百病始生第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⑴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⑵,愿闻其会⑶,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⑷,请言其方⑸,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⑹,不可胜数。;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⑺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⑻。卒然⑼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⑽。两实相逢,众人肉坚⑾,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⑿,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⒀,上下中外,分为三员⒁。 ;【注释】 ⑴清湿:清,寒也;清湿,即寒冷潮湿。 ⑵三部之气所伤异类:伤于上部的风雨,伤于下部的清湿,伤于五脏的喜怒,为三部之气,因其所伤部位有上、中、内之别,故谓所伤异类。 ⑶会:要也,即要点。 ⑷或起于阴或起于阳:阴、阳,此处指发病部位,阴即里,阳即表。 ⑸方:大略之意,这里指大概规律。;⑹淫泆:泆通溢。淫泆,即浸淫扩散之意。 ⑺卒:音足,详尽的意思。 ⑻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谓人体正气不虚,邪气不能伤人。又湖南中医学院《医经选讲》改此句为“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于义更切,可参。 ⑼卒然:卒,音义同猝。即突然之意。 ⑽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虚,指虚邪与人体正气虚。此两虚相合,邪气才能伤害人体。 ;⑾两实相逢,众人肉坚:两实,指实风(正常气候)与实形(人体正气充实)。此两实相逢人们健康,就不会受病。 ⑿参以虚实:此虚,指正气虚。此实,指邪气实。参以虚实,即正虚与邪实相合。 ⒀气有定舍,因处为名:谓病邪伤人有一定的部位,依据病位确定其病名。 ⒁三员:即三部。 ;【语译】 黄帝问岐伯说:各种疾病的发生,都因于风、雨、寒、暑、凉、湿等外邪的侵袭,及喜、怒等情志内伤。若喜、怒不加节制,则使内脏受伤;风雨之邪,伤人体的上部;清、湿之邪,伤人体的下部。上中下三部所伤之邪气不同,我愿意知道其中的道理。歧伯说:喜怒,风雨,清湿,这三种气的性质不同,或病先发生于阴分,或病先发生于阳分,请允许我讲一下其中的道理。凡喜怒过度的,则内伤五脏,五脏为阴,所以说脏伤则病起于阴。清湿之邪善于乘虚侵袭人体下部虚弱之处,所以说病起于下。风雨之邪善于乘虚侵袭人体上部,所以说病起于上。这就是邪气容易侵犯的三个部位。至于邪气在体内侵淫,发展变化泛滥传布,就更加复杂难以数计了。;黄帝说:我确实弄不清楚,所以向先生请教,希望听你详尽地讲讲发病的规律。岐伯说:风雨寒热等外来邪气,不遇人体正气虚,是不能单独伤人的。突然遇到疾风或暴雨而不发病的人,是因为他的正气不虚,所以邪气不能单方面地伤人。这一定要由于外来的虚邪,与人体的正气虚弱这两个虚相结合,邪气才能伤害人体。如果气候正常,人体正气又充实,如此两实相遇,人们都会健康不病。人之所以被邪气所伤,一方面是由于自然气候异常,一方面是由于人体正气虚。如果正虚和邪实两者结合,大病就会形成。邪气伤人有一定的部位,依据部位确定不同的病名,有上部、下部、内部、外部,一般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提要】 本节主要阐述了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风、雨、寒、暑、清、湿、喜怒,病位有内脏、上部、下部三部。现将本节内容总结于下表: 病因 病位 病性 风雨 上部 阳分(表) 清湿 下部 阴分 喜怒 内脏(里) 本段原文着重提出了“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发病观思想,;【原文】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⑴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⑵,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⑷,大经乃代⑸,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⑹。;留而不去,传舍于输⑺,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⑻,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肾之时,贲响⑼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⑽。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⑾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⑿,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俞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⒀,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⒁,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注释】 ⑴皮肤缓:缓者,弛缓不坚也,意指表虚。 ⑵抵深:抵达深处,即向内深入。 ⑶淅然:形容怕冷的样子。 ⑷其痛之时息:息,停止。指疼痛时作时止。 ⑸大经乃代:大经,指经脉,与较小的络脉相对而言。大经乃代,指邪气由络脉深入经脉,经脉接替络脉受邪。 ⑹洒淅喜惊:洒淅,寒栗貌。喜惊,易惊也。;⑺输:即下文之“输脉”,指背部属足太阳经的脏腑之输。 ⑻伏冲之脉:即冲脉,此指冲脉之循行靠近脊柱里面者。 ⑼贲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OVE爱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412243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